古文化遗址(一)
解放以前,未见有关宁县地区古文化遗址的任何记载,而到目前为止,县内已发现古文化遗址51处,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基本遍及县域各地,这些文化遗址,充分地证明了宁县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开拓的区域之一,至少在6000多年以前,人们便广泛生活在今天的县域各地了。
庙嘴坪遗址:即庙坪,南至公路,北至太子冢,东临城北河,西接马莲河南部直伸两水汇流处,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200米,暴露的文化层厚达1至3米,仰韶、齐家、周代、汉代文化层混杂,难辨其叠压关系。住室面、窖穴、灰坑分布颇多,地表散布陶片,有彩陶钵、盆,泥质红陶钵、罐,夹砂红陶罐,泥质灰陶素面盆等。还有泥质红陶折肩兰纹罐、夹砂绳纹红陶鬲蜂窝绳纹罐等。周、汉两代分别有泥质灰陶盆、豆,夹砂绳纹灰陶鬲、灰陶罐和灰陶盆、罐、甑,粗绳纹瓦、“万岁千秋”圆形瓦当、回纹砖等。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在农田基本建设和扩建烈士陵园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泥阳赵遗址:在新宁镇泥阳赵村沟畔至饲养场一带,属齐家文化,有灰层、灰坑、住室、窑址和红泥陶兰纹罐、夹砂绳纹红陶鬲等陶片。
店子沟遗址:在新华乡店子沟村,南至嘴稍,北到套岘,长约500米;东到村庄、西至王家沟,宽约150米。暴露的文化层1至3米,属仰韶文化,有灰坑、窖穴、窖址、住室、灶坑、石刀、石斧、石锄、石弹丸、骨锥和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类的敛口钵、平沿曲腹盆、线纹尖底瓶、高颈鼓腹罐、绳纹附加堆纹罐、缺口陶刀、灰陶纺轮、宽陶环、圆形陶环、三棱形陶环等残片,在附近征集到石刀1件、石铲2件、红泥陶瓶一件。
新堡遗址:在中村乡新堡村,以丁良新堡为中心,属仰韶、齐家文化。有灰层、灰坑、窖穴、住室、曾发现一窖穴中有不少陈粮(谷子),可辨陶片有红泥敛口钵、素面盆、尖底瓶、绳纹红陶鬲、夹砂绳纹罐和兰纹罐等。
樊嘴遗址:在焦村乡樊嘴村北的圆疙瘩山峁,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80米,文化层厚1.5米,属仰韶文化。陶片有彩陶钵、盆之类。泥质红陶有钵、盆、缸等,数量最多。白陶片只有夹砂绳纹附加堆纹罐,其底有烟痕。
康家岭遗址:在坳马乡康家岭村及其周围,东及南头嘴村,长约400米;南到庙胡同,北至上沟圈,宽约250米。文化层厚1至3米,属仰韶、齐家文化,并有周代遗物。灰坑、窖穴、住室、灶坑和土坑墓等均有暴露,地表陶片有泥质红陶钵、杯、壶、盆、罐和硬陶尖底、双耳直口桶、单耳素面敞口鼓腹罐、兰纹罐、夹砂绳纹红陶鬲以及夹砂绳纹灰陶鬲、绳纹罐、泥质灰陶盆与豆。
王嘴遗址:在焦村乡王嘴村,以饲养场和老庄为中心,文化层1米左右,属仰韶文化。由于取土垫圈,文化层破坏严重。住室、墓葬有暴露,所见陶片有:黑色和红色彩陶钵、盆、罐,纹饰有勾叶纹、孤线图点纹、条带纹、三角纹和各种对称几何纹图案;泥质红陶有钵、碗、杯、盆、罐、尖底瓶等,盆、钵表面打磨很光,有点内壁薄如蛋壳;夹砂红陶最多,有绳纹罐、绳纹附加堆纹罐、盆、缸、瓮等;泥质灰陶全为素面、体型较大的曲腹盆;白陶只有夹砂绳纹罐。饲养人员从这里挖出许多石、陶器,大都毁坏,只存一彩陶罐和1枚石弹丸,现藏地区博物馆。
高尉遗址:在焦村乡高尉村水磨沟口东南面的桌坡沟腰,为仰韶文化,有红泥陶钵、盆、尖底瓶、夹砂绳纹罐等残片。
西李遗址:在焦村乡西李村中,似属齐家文化,有灰层、灰坑、住室和红泥陶盆、罐以及夹砂绳纹红陶鬲残片。在这里征集到红泥陶铃1件,圆形,直径6厘米,周体有小孔,内装3颗小石子,摇之作响。
小坡遗址:在和盛镇杨庄小坡村,东接索家,南至王家沟畔,西到店子,北至胡同,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文化层厚2至4米,有仰韶、齐家和周、汉文化遗物。窑址、住室、墓葬均有暴露;有彩陶钵,红泥陶钵、尖底瓶、高颈罐、大耳罐、单耳折腹小罐、侈口高颈兰纹折腹罐,夹砂红陶绳纹鬲、罐,灰泥陶罐、豆、盆、簋、夹砂灰陶罐绳纹鬲、盆和灰陶盆、甑、罐等陶片。
张家嘴遗址:在和盛镇张家嘴东南原嘴,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00米,属仰韶、齐家文化,并有周代遗物。窖穴、灰坑、住室均残存,清除的三个灰坑均为圆形桶状、口径2.1米,壁有烧痕。陶片有彩陶钵、大口盆,泥质红陶钵、盆、罐、尖底瓶,夹砂红陶绳纹鼓腹罐、盆、泥质灰陶盆,夹砂陶罐和红泥兰纹陶罐、夹砂绳纹鬲以及灰泥陶壶、罐,夹砂白灰陶绳纹罐等。
(选自《宁县志·文化志·文化·古迹文物·古文化遗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