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遗址(二)
雷苟遗址:在太昌乡雷苟村中,中心在庙崖头原面,为仰韶文化,存周代遗物。有灰层、灰坑、住室、窑址和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器物残片。所见三个残窑址,其形一致,尖顶平底,残高1.44米,底径0.96米,壁有火烧硬面12厘米,十分坚固。
遇村遗址:在早胜镇谭腊村,南起遇村沟圈,中心在厂家沟圈,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文化层厚1至3米。是庆阳地区分布最广,遗迹、遗物最丰富的西周遗址。灰坑、住室、墓葬均有暴露,有5座土坑墓相距极近。陶片全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罐、盆、簋、豆、鬲、豆器最多,纹饰为素面、绳纹、弦纹和附加堆纹,表面光洁,制作精整。从附近征集到灰陶簋2件、豆1 件、夹砂绳纹灰陶鬲3件。鬲足中空,档有高低,底存烟痕。
半个城遗址:在焦村乡,东起半个城沟圈,西到下个村、断断续续达5华里,有灰坑、窖穴,陶片全为周代的灰陶盆、豆和夹砂绳纹罐、鬲等。
西沟南庄遗址:在焦村乡西沟村,以南庄村大场为中心,西接水沟,东至公路,长约300米,宽约150米,有灰坑、墓葬;陶片全为周代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盆、罐、甑、鬲、瓮等。采集灰陶拍1件,拍面圆形,提手圆柱状。并发现一儿童瓮棺,夹砂陶质,大口短颈,深鼓腹,腹下部内收,底近圜形,腹饰绳纹,质地坚固。
湫包头南庄遗址:在和盛镇湫包头南庄原畔。灰坑较多,且相距很近。陶片全为周代泥质灰陶盆,罐。
南家南庄遗址:在和盛镇南家南庄村中,文化层和灰坑分布零散,有土坑墓。陶片全为周代的泥质陶灰和夹砂灰陶盆、罐类。
雨落坪遗址:在新庄乡雨落坪小学周围,属仰韶文化,文化层厚达2米以上,窑址、墓葬均有暴露,陶片有黑色平沿广口盆、泥质红陶敛口钵、平沿广口盆和罐、细砂红陶细绳纹尖底瓶,泥质灰陶敛口曲腹盆,夹砂红陶平沿鼓腹绳纹罐等。这里收集到一件小型泥质灰陶罐,直口,腹微鼓,颈部有小圆突柄,腹部有“廿”刻符,为庆阳地区首见。
八亩坪遗址:在长庆桥镇贺家川村,北接木瓜山,南到八亩坪边沿,西接贺家老沟边,东抵康家岭,南北宽只有百米,而东西长达千米。文化层厚达2米,距地表1米,为仰韶文化,灰坑、灰窖、住室均有暴露,所见二处窑址,均为袋状,高1.3米,直径7厘米,窑壁烧结层厚达15厘米;3处住室,残长2至3米,白灰面分别为一、三、四层,每层厚5厘米。陶片很多,有泥质红陶敛口钵和敞口圈足碗、橙色泥陶盆和尖底瓶、夹砂红陶敞口罐、夹砂灰陶兰纹甑等,盆、罐有宽沿上折的、平沿外折的和宽平沿外折的。
城梁遗址:在坳马乡雷家川名叫城梁的山梁下端,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厚2米,距地表1米,为仰韶文化。住室、窑址、墓葬均有发现。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
遥远山遗址:在瓦斜乡马套村的遥远山半腰,即砚瓦川北岸,为仰韶文化。遗址因村庄修建遭严重破坏,地表陶片较多,有泥质红陶、细砂红陶、彩陶等,器形可辨。
阳洼遗址:在瓦斜乡潘家坪阳洼台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属仰韶文化,遗址多遭村庄破坏。地区博物馆试掘发现:住室33处,其中有白灰面的26处,试掘的12处住室,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和类窑洞式。陶窑3个,一个保存较好,圆形,残高60厘米。箄径90厘米,箄两侧均有火道。墓葬5座,分为仰身直肢单身葬和侧身屈肢合葬,其中有一墓为圆形土坑,直径3.35米,有3具人骨架,均侧身屈肢,内有两具骨架足后处有完整的猪骨架。遗物有灰页岩长方形石刀、石矛、小巧的燧石斧、网坠、研磨石和骨锥,有陶盆、钵、碗、壶、盘、漏、甑、尖底瓶、直壁缸等,橙黄色居多,式样、花饰颇多不同。
二郎山遗址:在长庆桥镇西郭村二郎山中下段,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属仰韶文化,有灰窖、窑址、各种陶器残片。
西洼坪遗址:在新庄乡陈举河西洼坪台地,属仰韶文化,有灰坑和一些陶器残片。
小沟遗址:在新华乡米家沟的小沟刘家嘴一带,属仰韶文化,有灰坑、住室、红陶器残片。住室白灰面厚10厘米,是以小颗粒状泥石面铺成的,残长5米,为本地区所仅见。
马家山遗址:在新华乡马家山台地,长宽各约300米,属仰韶文化,有灰坑、住室,其一住室中心存在深3厘米、直径2厘米的袋状灶坑,住室东侧1米处有残瓮棺。此外有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器残片。
(选自《宁县志·文化志·文化·古迹文物·古文化遗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