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遗址(三)
核桃山遗址:在长庆桥镇野王村核桃山峁,南北约1000米,东西约300米,文化层厚达3米以上,属仰韶文化。有住室、窑址、墓葬等,数处窑址均为大小不一的袋状窑。各类陶制的罐、杯、纺轮和盆、钵、碗、环残片颇多。
车家坪遗址:在中村乡车家坪村,中心区在车家坪西部,文化层厚1米左右,属仰韶文化。暴露的住室11处,均铺白灰面,灰面多为3层,有达7层的。陶片有彩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
十二盘山遗址:中村乡东庄村十二盘山山梁,长约3000米,宽约200米,属仰韶文化,也有周代遗物。有窑址、住室、灶坑和泥质红陶、细砂红陶、粗砂红陶等残片。
鞍桥遗址:在和盛镇魏家川村鞍桥山梁东段,长约300米,宽150米,文化层厚2米以上,为仰韶文化。有窑址、墓葬和泥质深褐陶、细砂橘红陶、粗砂红陶及少许彩陶,可辨陶器式样较多。
马山遗址:在新宁镇马山二级阶地上,其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属仰韶文化。遗迹有灰坑、窑址、住室。有一住室白灰层达13层,每层厚3厘米,层距1厘米左右。陶片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少量泥质灰陶。
马家川遗址.在瓦斜乡马家川北头一带,长150米,宽100米,属仰韶文化,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残片。
康家川遗址:在南义乡康家川,属仰韶文化。遗迹有灰坑、住室和袋状窑址,陶片有彩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
路家川遗址:在瓦斜乡路家川的楸树坟和北头窝窝一带,面积约1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有灰坑、窑址、住室和彩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片,彩陶最多。
勾村湾遗址:在新宁镇勾村瓷二级阶地,长约300米,宽约200米,文化层厚1米,为仰韶文化。遗迹有窑址、住室、墓葬和彩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以及夹砂红陶残片。
鱼疙瘩遗址:在瓦斜乡路家川的小台地上,仅见零散灰坑、窑址和住室,陶片亦极少,有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和橙黄色陶片,属仰韶文化。
南台遗址:在瓦斜乡庄科村老虎山的一级阶地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属仰韶文化。遗迹有灰坑、窑址和住室,陶片有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橙黄色泥陶。
董庄遗址:在春荣乡徐家村的九龙河北岸台地上,北靠椿树峁,三面环水,分布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文化层厚1米,距地表4厘米,试掘500平方米,属仰韶文化。掘出住室3处,其一有中心柱洞,洞深150厘米、口径26厘米,墓葬20多座,有仰身直肢单身葬及合葬,还有瓮棺葬,为土坑竖穴墓,合葬多者4具骨架。瓮棺均为夹砂绳纹红陶瓮,口上扣以红泥钵为盖,并有附葬钵、罐。遗物有钵二式、罐三式、壶三式、研钵、陶锉、瓮棺、彩陶尖底瓶及绿松石耳饰、石爷、石刀、石弹丸、骨锥、骨镰等。瓮棺为夹砂红陶,子母口,鼓腹、小底,下腹两侧有耳,高41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9厘米。彩陶尖底罐为泥质红陶、高62厘米,口径22.8厘米,最大腹径31厘米;口向上微侈,沿饰黑彩条带纹一周,下腹微鼓再收为尖底,上部饰黄彩波浪状纹,下部饰黑彩“山形文饰”图两周共8朵,其造型之大、之美为省内仅见。
湾里盘盘山遗址:在瓦斜乡昔家嘴村所属砚瓦川北岸的湾里盘盘山峁,遗址分布于整个山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50米,从山上到山下到处散布有灰坑,也有窑址。地表陶片有仰韶文化的,泥质红陶、细砂陶、粗砂淘和齐家文化的蜂窝纹红陶、网纹细砂陶。在此收集到陶纺轮和泥质红陶双耳敞口鼓腹小罐各1件。还有数十座大约汉、宋时的墓葬已毁。山脚是一化石点,在此地表得扛制石器3件,其中两件石核。
张家坪遗址:在和盛镇魏家川村所属马莲河西岸的一级阶地上,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文化层厚1米,距地表1.5米,有窑址、住室、墓葬等。所见8处住室,残长3 至4米,地面均涂有草拌泥,上铺白灰层4厘米;窑址为筒状,高1.3米,直径80厘米,烧结面厚10厘米。陶器残片有仰韶文化的泥质红陶钵、尖底瓶、彩陶盆有四式、夹砂红陶罐有三式;齐家文化有夹砂红陶缸二式、细夹砂陶甑和夹砂褐陶鬲1件。
(选自《宁县志·文化志·文化·古迹文物·古文化遗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