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古城遗址(二)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21 15:01:39 浏览次数: 【字体:

定安故城:即北魏置定安县治,在今庙坪北边定安故关,开皇三年移入今县城,故城遂废,城堡墙垣多毁。其旧址犹可辨认。《元和郡县图志》记:“定安县,望,郭下……后魏太武帝置定安县,取定俗安人为义,在今县理西北三里定安故关。自隋开皇三年,移县入废赵兴郡里,仍属宁州,皇朝因之”。《太平寰宇记》记载:“定安县,旧九乡,今八乡……在今县理西北三里,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大清一统志》《甘肃通志》等均记:定安故城即在宁州治地。

定平故城:即唐置定平县治,唐末又为衍州治,在今政平镇,有城。《元和郡县图志》记:“定平县,上。北至州七十里。自汉至晋并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为定安县地。隋大业十年,于此筑城,置枣社驿。于驿分定安县置定平县,其驿移出城北”。《新唐书•地理》记:“定平,上。武德二年析定安置……唐末以县置衍州”。《大清一统志》《甘肃通志》等记:定平旧县在州南六十里。

安定故城:即原定安县改安定县治所,初在今县城。后似有迁,而有三说:《甘肃通志》记:“本名定安,金大定七年更名。旁有洛水、九陵水。城在州南六十里政平里,明设政平驿并递运所。”按前引诸志,则在今县城。民间世代相传,则是东山稍后之古城,残垣犹存。通志“政平”之说显然有误。今之宁县城,久为州城,安定县治有移开之可能。以此则东山古城似属可信。

李思齐城:即南山之巅,元代平章邠国公李思齐屯兵处,残址犹存。《大清一统志》记:“南山,在宁州城南二里,为州屏障,上有元将李思齐故城。”,《清朝野史大观》和通志、府志、州、县旧志均存有记载。

安定故关:即安定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随置定安县而筑,与县治(即今之庙坪)相连,并以县为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定安县治移入旧赵兴郡之治所(即现在之县城)以后,遂与雄关分离。定安关是宁县地区古代著名雄关。《元和郡县图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和《甘肃通志》等都有记载。故关残迹,在今南义原坡下,庙坪北边,槐树台之上,太子冢之北,群众称之为“北脖子”。关口正是泥阳古道与宁(县)合(水)公路交叉之处,虽毁损不堪,犹有迹可辨—

关口有三层城寨,环围寨堡(即所谓太子冢),寨顶平坦,为椭圆形,约500平方米。寨城皆毁,唯余其坎塄部分,高约5米,版筑土层平整均匀。周遭外出10米左右,便是内城(即第二层城墙),墙迹无存,余其坎塄部分,高约5米,版筑土层亦甚分明。周遭再出20余米不等之坡地,方为外城。城墙虽仅留一残垛,其版筑层仍清晰可数。寻踪觅迹,可显见其因山利势,悬谷临壑,下削上筑,险不可攀,东西横亘,俱伸向悬崖险壑之空处令人望而寒心,此即外围关城。今之公路,为穿关之正门,在此交叉之泥阳古道,为贴关城通行之通衢要道,而关城又向前伸一墙垛于悬空之间,将泥阳古道收入正门贴东而折侧之连环门,使通衢大道插翅不能过,非穿连环关门不可。残址形势显示,两门宜飞跨关楼。如此则可以想见矗立于三水奔汇,四原辐集之要道的定安古关,真是“川谷高深,形势险固”,雄关连环,重楼高耸,即使有飞将健卒,高据于北山之上,也奈何这里不得。雄关之外,于长坡陡壁间所见不知几世几代,层覆一层沉埋下来的累累白骨,说明这里曾是惊心动魄的古战场。

(选自《宁县志·文化志·文化·古迹文物·古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