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宁州学宫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 发布时间:2024-01-26 15:10:31 浏览次数: 【字体:

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和府、州(县)旧志及历代碑刻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州判陈恕以宁州孔庙毁于元季兵乱,“俱坠教基”倡导并主持兴建宁州学宫于州治之东(即今县委至政府地方)。次年,陈恕去世,未竣其事。洪武四年,同知李惟一来任,张复源继为州判,得吏目樊彬之力助,接建告成。随即延请马怒夫任教,以经学授徒。创建之费用,起初皆为官吏之俸金,后社会各界响应,或财或力,协力促成。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刘谦知宁州,复加扩修,三月动工,历时一年而成,并遣人千里求文以记其事。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 袁弼贬宁州同知,主持为学宫铸造碗、盘、豆、笾、爵、香炉等大小铜器804件,用铜620斤。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知州刘寓春主持增建,“不募一金,不扰一民”而增修扩建一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知州刘棐再次重修。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同知鞠思让又一次主持重修。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顺治十四年、顺治十七年、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雍政八年(公元1730年)、同治十二年,知州韩魏、张光岳、吕士龙,知府(庆阳府)金垣生,知州鲁文徵、杨大年等,都屡加葺建,历500余年,经两代10余次扩修,学宫规模颇为宏丽。其建筑,以五脊六兽、四周方檐、雕梁画栋、琉璃彩饰的5间大成殿为中心,东、西廊房各9间,碑亭各1座,角门各1座,戟门3间(旁立礼门),棂星门3间,东有崇圣祠、名宦祠(3间)、乡贤祠(3间);西有射圃亭、儒林坊(木);北有明伦堂5间,后为敬一亭、祭器库、乐器库、藏书库,中有泮池一区并架石桥以通。

宁州学宫在清代学额为:岁试、科试入学文生各12名,岁试入学武生12名,设增广生30名,廪膳生30名(岁支饩粮银3.2两), 3年出贡2名。是为宁州唯一学府,明、清两代州学选举皆出其门下。

明、清州学选举人数表

朝代

  翰林

  进士

  武进

  举人

  武举

  贡选

  例贡

  荐辟

  武荐

  说明

明代

清代

合计

    1

    4

    5

   13

    4

   17

    1

    3

    4

    71

    37

   108

    4

   34

   38

  192

  240

  432

   56

   20

   76

   42

   14

   56

    3

   13

   16

   恩

   贡

   无

   考

私塾,有官方组织建立区域性集体形式的私塾与民间私人举办的集体或个体形式的私垫。前者,宋、元以上俱不能考,后者亦未详悉,仅知:

宁州义学:在州城玄帝庙,清顺治五年知州赵鸣乔组织建立。

崇德义学:在州城东山。

蒙泉义学:在州城南坡。

春荣镇义学、良平镇义学、早胜镇义学(在老城北极宫)、政平镇义学、宫河镇义学、新庄镇义学、太昌镇义学、焦村镇义学、南义井义学、吉岘镇义学、盘客镇义学。以上13所义学,均为同治乱各动乱以后知州杨大年组织建立,每学给绝产地500亩,以其收入延师置具,教民间子弟。

私人所办之私塾,旧有春荣吕氏、邵氏,良平贾氏、傅氏,早胜(中村)曹氏、李氏,政平李氏,新庄石氏,太昌于氏及州城诸家,有设于别宅、家庙的,宗族及邻社子弟均可具礼入读;有就室授课者,只为本家或宗亲子弟教授。这种私塾,随义学、学校的兴办而渐次减少,然直至民国之初犹有少数存在,后遂为社会兴办之小学所替代。

(选自《宁县志·文化志·文化·教育·宁州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