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观光旅游>详细内容

悠悠子午岭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北国的三月,天还没有朗润起来,地埋头在一层薄薄的棉被下沉睡着,我把自己的身体般进了子午岭,把脚放在洁白的薄雪上,没有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走在没有响声的雪地上,给人的心里安上了一种轻巧感。毕竟春姑娘已经启程了,山里刮出的风让树梢带来了青草的气息和小溪欢快的声音,撩拨着我的记忆和怀念。

很多年中我都在反刍,这块轩辕黄帝“迁徙往来,拔山通道”的荒蛮之地,怎么就可以让中国历史在陷入阶段性的混乱格局时,生命里获得一个新的支点!可以使他站在一个新的视角上观察自己生存前景!同时,这穷乡僻壤,为一个个过于生硬的时代增添一些温柔的气息,或者说浪漫的情谊、斑斓的色彩。这也许不仅仅是一个“意义”的问题,放大了看,应该是种“思想”。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和子午岭都是幸运的,他们都通过对方诠释了自己,自己的生命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自身身份的认定,不是与生俱来的,更无法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完成,而只能在一种异质文化(且称为“文化”吧)的对照中实现。他们(历史事件)通过子午岭上的一寸土、一颗草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而子午岭一带也通过“人民”的口碑了解了自身的价值。正因为如此,使中国历史在穿越了黑暗的围困大踏步前进的同时,整个子午岭上红红的火光犹如猎猎的旗帜,令人惊喜、倾慕、怜恤,引人思考、回忆。

按地理位置讲,子午岭地跨陕、甘两省,横卧于黄土高原腹地。它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据史载: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与渭北高原相连;北抵盐边,与白于山、崂山相望;绵延400多公里。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址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活动于子午岭一带,他带领民众披荆斩棘,开辟荒蛮,“而卒葬之”。由于他的陵墓坐落在岭东的桥山之上(今正宁县境内),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史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嫘祖始蚕”。据《隋书·礼仪志》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嫘祖她生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嫘祖在同黄帝巡视天下时,病逝于途中,黄帝谥嫘祖为“祖神”。后来,嫘祖与黄帝一并被誉为“人文始祖”,

黄帝与嫘祖一起,开创了中华民族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子午岭便亦此开始了光鲜艳丽的历史。

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命大将军蒙恬监修的一条车马大道(当时为重要军事要道)——“云中之道”,民间俗称“皇上路”,蜿蜒于子午岭之上。它南起京都咸阳的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沿着山岭和沙漠草原长达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这条堪称人类最早的高速公路,不只是秦朝历史发展的亮点,应该是秦始皇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纵观历史,秦直道除了在军事上收到威慑的效果以外,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世界筑路史上的一个奇迹。

秦直道的扼控作用,在对于子午岭山脉周围交通网络的控制表现尤为突出。延川道和马莲河道这两条平行的河谷川道,通过子午岭才能形成互补与影响,故而使其重要的咽喉。由此,处于“直道”上(庆阳境内)的兴隆关 、雕令关、午亭子、老爷岭等主要的交叉路口,自秦历朝设置关隘,成为边郡重镇和关中的天然屏障。

不同寻常的古道上演绎着不同寻常的故事,有轰轰烈烈的、有凄楚哀婉的、有惊心动魄的,他们共同装扮着这座山岭、这条古道,摸一把耐人寻味,望一眼思绪万千。

两千二百多年了,从 “道未就”开始,它的创始人、天下第一帝秦始皇,本想赶着马车,通过这条高速公路,一路北上直达九原,实现他的宏图大略,中途毙命是件非常遗憾的事,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宗大疑案,但他的遗体毕竟是通过“云中之道”回到咸阳的。在审美上应该称为“我的空洞关照的功能”即我的内心自我感受。可惜唉!一代霸主心悠悠、魂悠悠。

名将蒙恬,受皇帝主子委托从林光宫秦王朝的军事基地出发,北行至郁郁苍苍的子午岭,披荆斩棘,一路进入杂草丛生、湖沼遍布、猛兽出没、人迹罕至的地区——鄂尔多斯草原,再从东胜市西南方向穿越,在今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直到包头市西南的秦九原郡治所。经过一年多时间考察,能够确定这样一条直至阴山山脉脚下的高速公路,不但今天的我们不可思议,再过若干年在人类历史上它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堪称伟大的奇迹。但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就是连死法上也与常人有别哟!蒙恬卒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史载:遭赵高迫害,服毒自杀于阳周狱中。这样这条公路二期工程就死于蒙恬的腹中了。这样,率军出征西域,大破匈奴。驱匈奴,退却700余里的大将军(蒙恬),只有心悠悠、梦悠悠。

英雄一去不复返,忠心可鉴。秦始皇一曲“焚书坑儒”的长歌,把太子扶苏推到了上郡与蒙恬一同当工头修“直道”。谁曾料想,千古一帝嬴政也没有先见之明,不久自己就驾崩了,其二子胡亥与高参赵高、李斯一商议,绝对不能让这位太子扶苏再回朝廷了。于是,一纸诏书,就把太子给杀了,尸閡留在了“直道”上(葬与宁县新宁镇梁高村,民间称“太子冢”、“冢子疙瘩”,村子所在地原来叫原阴寺,现在的整个村子就是原来的墓园)。传说太子自杀后,手下将士十分悲戚,他们按礼仪置办了器物,然后每人捧来一鞋土就倒成了个大冢子,掩埋了太子,并留下专人守墓。当时的冢子有现在的五、六倍大,墓园有五、六平方公里。由于看墓人十分精心,冢子方圆十里草木茂盛,乌鸦成群。相传墓内拉风箱声、切面刀子声、 鸡鸣马叫声等,声响很大。每天从日出到中午,冢子头上就有一只白羊吃草,待人到近前羊就不见了。一天,来了一个喇嘛,他拿着个“海螺”整整吹了一天,半个山就被吹散了,墓东门掉到了沟里,他又把看墓的狗舌头割下来当钥匙,狗不叫了,墓门被打开了。喇嘛将宝盗去后,乌鸦飞走了,墓里面的声音没有了,冢子上面再也不长草木了。经过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后,石旗杆、石狮子等相继被毁,冢子被平成现在的模样。

自秦至此,两千多年过去了,国人对扶苏的同情和遗憾,一直梗在喉咙里。所以,先有原阴寺,后有宁州城。让读史的人再硬的心也被烛香浸软、被传说绵延。

静望天空、叩问时光,扶苏纵使义愤填膺,又怎奈何呢?空有报国志、爱国心啊!心悠悠、情悠悠。

秦直道重要的军事作用,是从西汉时期显现的。公元前177年5月,被蒙大将军赶到阴山以北的匈奴,沿路又杀回到河套地区。《史记孝文本纪》载: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 “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过群臣,皆赐之”。六月孝文帝从林光宫到延安走的就是秦直道。看来,汉文帝刘恒是自秦之后第一个赶着马车走过“秦直道”的皇帝,而且又是一边观光一边与群臣商议抗击匈奴之事,心中应该是感慨万千吧!

《史记孝武本纪》载:武帝在元封元月(前110)的一则巡边诏令中说:“朕将巡边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率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振匈奴……”是说汉武帝刘彻多次沿“直道”北击匈奴,巡视朔方,炫耀武力。于是有飞将军李广、骠骑大将军卫青,于是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豪迈之句。

汉武帝的宫刑剥夺了司马迁过正常人生活的权力,却更大限度的拓展了中国历史“以事实为依据”的花环,当司马迁带着他的笔、坐着他的马车从咸阳上高速,一路沿着“直道”穿行千里之后,他写下了“固轻百姓力矣”。所以,无论是站在“敌人闻风丧胆”还是研读“固轻百姓力矣。”都觉得心悠悠、意悠悠。

汉高祖时,娄敬提出和亲的建议。为什么“和亲”?是汉政权的力量还赶不上匈奴,为保自家院边不受骚扰,找一女婿看守着安全些。但吕后只生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的计划并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但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却来了兴趣。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后求婚,史载:“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从此之后,西汉乃至唐王朝都与匈奴和西域各国多有和亲,秦直道又成了一条“和亲”之路。

每当暮晖暖人的黄昏,静静地坐下来,望着郁郁苍苍的子午岭,一猎猎迎亲的旗帜、一队队送亲的人马就会沿这条高速公路行进,着装的款式不一、面容上的表情有些复杂,但色泽却一概的亮丽,他们心中的文章外人看不懂也不必看懂,道上是一个世界、道外是一个世界,凡俗的百姓怎样才能带着凡尘的生活去面对帝王们眼里的嚣闹。我站在“云中之道”旁张望,脚下的行政区域归宁县金村乡洞子村,村子不大名气不小,它位于子午岭西麓,北临盘克镇,南与九岘乡毗邻,西和湘乐镇接壤,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汉时置驿站于此。按汉代10里设亭、30里建驿的定制,从京城(长安)“临北河,至朔方”。西汉末年,王莽时又广建亭驿、烽燧,使直道沿线周围“亭燧相望”,巍巍子午岭灯火阑珊,洞子村更在灯火阑珊处。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春,在汉朝的鼎力帮助下,统一了匈奴、坐稳了王位的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到长安,请求和亲,为了结束边疆的连年战事元帝允许了。按照惯例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至少也是宗室的女儿。但是这一回,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传话到后宫:“谁愿意到匈奴去‘和亲’,朕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女子都是从民间选拔来的精英,她们进了皇宫,就犹如鸟儿被关进笼子里,个个都向往蔚蓝的天空,可是“远嫁匈奴”去,便没有了声响。这时,出生于屈原故乡的王嫱,号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

王昭君虽然出生在宝坪村一个农家小院里,但自幼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在家中受父母督促和哥嫂们的宠爱,知书达理、娴习女红,入宫后,又经宫中先生的调教,优雅美丽自不言说。可是元帝后宫佳丽数以千计,皇帝无法逐个见面,首先由画师描绘倩影,进呈君王,以便使君王在最短的时间里挑选到如意美人,列为嫔妃留在身边。昭君也盼望着早日面见君王,能像故里先哲屈原一样,为铲除弊政、拯救百姓而苦谏皇上。于是,诸宫人皆贿赂画师,多者十万,少亦不减五万。画师毛延寿的卑劣行径使美冠群芳的王昭君一颗纯真的心受到了侮辱,她顺手捧起随身携带的《楚辞》,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画室。进宫当画师数年从来未被冷落过的毛延寿觉得心中不是滋味,便在她画像的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这样十六岁入宫,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王昭君在宫中除了担负一些的轻便工作外,就是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绘画。一位女子正值豆蔻年华,宫中牢狱般的生活,不免午夜梦回,倍感凄清与孤寂: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著名的《五更哀怨曲》流芳千古。可是人生有定也无定。呼韩邪单于一个“和亲”的恳求,“昭君出塞”的佳话就应用而生了。王昭君这个不同凡响、胆识过人的女子,在我国民族关系史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报效国家,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一路沿秦直道北上至蒙古王庭。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宁胡阏氏”之意是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的皇后,王昭君从此定居在匈奴。她竭尽全力,不但使中原文明之花盛开于匈奴的田野,而且常常规劝单于不要无辜发动战争,让黎民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维持了六十年之久。呼韩邪单于去世後,昭君从大局出发,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在匈奴生有一男二女。与呼韩邪单于生的儿子名叫伊屠知牙师,与复株累单于生的两个女儿,长女名云,次女名当。昭君去世后,两个女儿秉承母志,继续为两个民族的和谐而努力奔走。汉平帝时,匈奴曾派遣云入汉宫侍奉太后。公元9年,王莽亲率40万大军北伐匈奴。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云与丈夫须卜当挺身而出,居中斡旋,设法弥合。当时,汉与匈奴双方的外交,大多是通过王昭君的家族关系进行的。

王昭君卒于何年何地,史书没有记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著《通典》中。至于在她一路长途跋涉中,是否怀抱琵琶坐在车里、骑在马背上或骆驼身上弹奏过,大致都是文学作品中用态势语言播洒下美的种子。

自古以来“和亲”者都是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为“家天下”基业稳固,而王昭君则是以民女子的身份担当此重任,便格外醒目,同情与关切一拥而上。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文人墨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现存有关王昭君的民间传说也很多。除了“楠木井”“桃花鱼”“免潮”“鸽子花”“百日还香”“锦囊”“河套撒种”等美丽的传说之外,人们把她的故居叫“昭君宅”,把她生长的村落叫“昭君村”,把她踱过的桥梁叫“琵琶桥”等等。

今宁县金村乡洞子村的“绣花楼”小村,是当年“云中之道”上的一个大驿站,“昭君出塞”时,曾在这里休憩。据说这里是遥望京都长安的最后一个驿站,“故国一去不复返”,再坚强的须眉也会登高瞭望,发出几声长长地慨叹,何况古代社会一位足不出户的女子呢!昭君登高远望:茫茫林海,层层叠叠,脚下的小草刚才睁开醒醒的睡眼,麦粒般大小的叶芽把满面稚嫩淳朴的语言,通过春风的手臂轻轻拂过来,昭君没有看到繁华的都市,扑入眼帘的除了公路上的行人和驿站里外忙碌地兵士,就是衣衫褴褛的农人。

当时的洞子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多,茂密的森林里开辟出来的农田,在单一的种植状态下,实现不了自给自足的最低生活标准,半农半牧的生活模式使人民的生活十分清苦,加之边塞连年战争,老百姓几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善良的昭君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许多衣物、棉花和布匹赠送给了乡亲们,并赠籽种,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棉花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生产的发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和亲使者,就在昭君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绣花楼,即现在“绣花楼”村民小组所在地。在直道旁昭君登高遥望长安的山峰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回首亭”,如今村名沿用、遗址犹存。回眸瞭望, 心悠悠、思悠悠。

王昭君一路沿“云中之道”播下的念想,一直被鲜活着、美丽着、被子午岭收藏着。这些念想传奇成故事,这一段段故事鼓荡后人的耳膜,这位名叫王昭君的南方女子注定被这方山水铭记。其意义不仅凭她一次施舍,也不仅在于她走了一回天下第一条高速公路。我想说的是王昭君有意无意之中在“秦直道”上播种下了一种声音,这种声音经过时光的淘洗余(清)音袅袅,总是在看似寂静的历史长河之中涌动着生命的诉求,犹如人类的血脉,始终欢腾达旦。

东汉末年,匈奴大乱中原。战乱之中,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才女蔡文姬为南匈奴所虏,逼迫嫁给匈奴右贤王为阏氏,汉家的美丽才女踩着秦直道走成了匈奴的阏氏。12年后后,曹操率 50万大军沿秦直道直逼匈奴边界,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的“乐声”里,一面沐浴着来自大漠的寒气,一面抵御着随朔风振荡的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踏着秦直道回到中原,参与编撰《续汉书》,为中原文化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自太宗起,征突厥的将士多次走上秦开辟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为奠定唐朝的繁荣家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宋时,赵匡胤的后代没有站在边墙上振臂一呼,周边邻居就吓到一大片的能耐,因而沿古道鏖战不断,西夏就是李继迁在古道上嵌镶的一颗明珠。

翻开中国近代史,“捻军”这字眼很灿烂,他们沿秦直道同清军激战。到今天,时间应该不是很久,每每踏上古道,硝烟味还很刺鼻,他们之中其中的一些人,似乎还很面熟。每到冬天,夜阑人静时,北方刮来的彻骨寒风还会带来他们的气息和战马嘶叫的声音,我不曾一次地想念他们。

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甘边区后,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一次进攻性的战役,即著名的“直罗镇战役”。这次战役它是红军长征到达陕甘边去的第一仗。战斗持续了4天,共歼敌一个师加一个团,俘敌人53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大“围剿”,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为红军发展和积蓄新的战斗力量、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赢得了宝贵时间,“直罗镇战役”的彻底胜利对西北整个战略全局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说:直罗镇战役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这是秦直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的重大贡献。

山悠悠、水悠悠。

今天,站在茂密的森林边上,脚踏直道抬眼北望,子午岭的主脉及其众多支脉,像手掌、手指一样呈南北方向纵峙于黄土高原,这条主脉、支脉连绵不断,大体互相平行、山岭平缓的山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雕饰,它具有了人类的灵性和历史的风骨,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故事随着秦“直道”蔓延、跟着马莲河流淌,每一个拐弯处都风悠悠、每一棵落地的露珠都砸响地心、每一轮太阳都染红半边天际。

(编辑:张虎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