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宁楼(1)
五代•后梁 辑宁楼
辑宁楼位于宁县城辑宁路中部十字北侧,始建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是当时的州衙门楼,清康熙年间又与之上建置谯楼,上置角鼓,以警晨昏。该楼座北面南,通高25米,东西长23米,南北宽11.5米,占地面积238.2平方米。楼墩为青砖砌筑,高10米,正中辟卷顶门洞一孔,门高3.80米,宽2.87米,西侧设有登楼台阶,楼墩上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面阔五间,高15米,东西长16米,南北宽6米。系穿斗式木架结构,单檐歇山顶,施五脊六兽,四檐出水。各檐翼角起翘,檐下施斗拱6朵,檐廓环以明柱16根,楼前后装修为方格棂扇门窗。楼内置二层木楼板,四周施游廊围柱。楼前绘《狄仁杰骑青牛斩九龙》的神话故事,楼后绘《秦太后诱杀义渠王》、《公刘拓荒》、《付介子计斩楼兰王》等宁县历史画面。民国26年2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新宁县委组织部长王秉祥与国民党宁县县长王序宾在此楼举行红、白区划界谈判。1987年,县政府拨款对辑宁楼进行了全面维修。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整楼庄重古朴,构建精美,雕梁画栋,气势壮观,整体保存较好。采用了我国传统古建风格,结构设计合理,是建筑艺术和设计艺术结合巧妙,为古宁州人民聪明才智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古建艺术价值,现为宁县城标志性人文景观之一。
《狄仁杰骑青牛斩九龙》: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地处陇东南部,紧邻咸阳,是长安的一个重要屏障。唐初,这里经常有突厥来犯,宁州当地官吏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准备上,对地方的投入严重不足,还用各种名目向老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使宁州老百姓生活极端困苦。
狄仁杰在唐武则天垂拱二年任宁州刺史,他到任后,首先严惩地方上的贪官污吏,然后开始治理宁江(也叫九凌河),并且根据宁州实际制定出了“扶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的政策,很快使宁州城面貌焕然一新。
至今在宁县一带还流传着狄仁杰为老百姓斩龙除害的故事。传说当地人每年四月初一都要给盘踞在宁州城内的一条巨蛇进献一对独生童男童女和大量钱财,否则这条巨蛇就要兴妖作怪,制造灾难。而前任宁州州官不仅不想办法除掉这条巨蛇,反而每年打着祭祀送饷的旗号,向老百姓巧取豪夺甚至强行绑买独生子女。
狄仁杰得知此情后,决定除掉这条害人的巨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想了一条妙计,狄仁杰告诉地方上祭蛇的人员,不仅今年照例而行,而且他将亲往祭祀,同时要准备滚油一锅。四月初一到了,狄仁杰穿戴整齐前往祭蛇。在祭祀时他命人将油锅抬到蛇洞口,然后在用两个童男童女去引诱,结果妖蛇急不可耐,张开血盆大口出来了。狄仁杰看准时机,立即命人将冒着青烟的滚油倒入蛇洞,妖蛇被除掉了。
谁知这妖蛇原是宁州城东河之龙母,有九个儿子。她的儿子们化作大汉挑着九江八海之水,准备水淹宁州,为母报仇,恰巧,观音菩萨路过,看见后命童子,施妙计将九江八海之水喝掉了大半。然后又给狄仁杰赠送了神剑青牛,在大水快要淹没宁州城的危机时刻,狄仁杰佩宝剑、跨青牛,如风驰电掣,直扑洪涛之中。青牛搏风斗浪,直奔河口;狄仁杰飞臂挥剑,力斩九龙。于是洪水如雪崩山塌,激流下川,水患消除。
至今,县内有许多与这一故事相联的地名,传说龙池(今宁县九龙川境内)就是当时斩除老龙的地方,八纵坡(今宁县九龙川境内)就是追赶九龙、青牛八纵而过的山坡,烂泥沟(今宁县河西坡境内)本是淤泥陷住青牛的烂牛沟,青牛胡同(今宁县太昌境内)则是青牛累死后掩埋之地。青牛虽然累死,然而它的精灵,却育出了驰名遐迩的后裔——早胜牛。当然了,这只是个神话传说,其实就是狄仁杰带领宁州人民治理九凌河的真实写照。
《秦太后诱杀义渠王》:我们先来说说这两位故事的主人公,秦太后也就是宣太后,又称芈八子,出身楚国王室,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始皇的玄祖母,统治秦王朝长达三十六年之久,是历史上有名的女人。
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襄王时共存史800余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隶制君国(前772年——前272年)达500余年,而秦与义渠战争与和平的斗争史却长达400余年。曾经称雄一时,威震四方的义渠戎国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幕荒唐的悲剧。而导演并且担任这出悲剧的主角的就是这位问鼎中原的秦国母宣太后。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当时义渠国都就设在宁县庙咀坪。面对强盛的义渠戎国,宣太后为达到吞并的政治目的,清楚地认识到靠单纯的武力是征服不了的,迫使她委曲求全,以美色诱惑,且不惜以自己尊贵之躯委身于义渠戎王达数年之久,到生下了两位“混血太子”的地步。等待国力进一步强大后,便果断下手,终于在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伐残义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即秦昭王三十五年,秦甘泉宫里灯火辉煌。已有几份醉意的义渠戎王,满面春风的观赏着宫女们的翩翩起舞,坐在身旁的宣太后频频为戎王劝酒。正当戎王酒酣耳热之际,太后突然掀翻面前长案,一群勇士闻声涌上,缚住戎王斩于甘泉宫,之后便起兵吞并了义渠。
《公刘拓荒》:公刘,人称周老公,不窋之孙,鞠陶之子,是整个豳地(今宁县庙嘴坪一带)的开拓者,古豳国的建立者,我国农耕文化的奠基者。据《史记》记载:公刘继先祖之业来到豳地身先士卒、不辞辛苦,勘测地形、辟洪拓荒、教民稼穑,寻找一片适宜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土地,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能力。并且营造宫室,建立城池。公刘才德出众,勤恳和善,深受人民爱戴。经常深入原野、田间考察,致使豳地出现一派繁荣的景象,除农耕外还有养蚕、纺织、酿酒和狩猎等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比如;搓绳技术、耕地技术、修剪技术、涂墙技术、酿酒技术、纺纱织麻技术等等。传说,公刘还带着自己的儿子庆节出访西王母国,并且带回许多幽灵的水果种子。现在的黄干桃、金枣、豳州梨,据说都是三千年前流传至今的。可见,公刘是周祖中功绩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领袖。继公刘之后的九代子孙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死后都葬在了今天的九龙川。
《付介子计斩楼兰王》:傅介子,北地义渠(今宁县)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王安归和匈奴勾结起来“数遮杀汉使”,直接影响到大汉王朝的统一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昭帝及大臣霍光看到楼兰王反复无常,私通匈奴,就派傅介子前去惩办,傅介子奉昭帝之命以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赴楼兰,在饮宴中诱杀楼兰王安归,从此昭帝改楼兰为鄯善,并把安归的弟弟尉屠立为鄯善王。不久,赏封傅介子为义阳侯。
傅介子征服楼兰后,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丝绸之路对外沟通交流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唐代大诗人李白赞颂为“愿作刀下剑,直为斩楼兰”。为缅怀傅介子的历史功德,宁县良平傅氏家族曾在明万历年间修建傅介子祠。
千年来,辑宁楼经风沐雨,巍然屹立,阅历着宁县的沧桑巨变。有人曾拟联一幅:往事竟何如看青山横廊白水绕城思古伤今经营风雨飘摇后,此心别有意愿农服先畴士食旧德升高望远休戚楼台指顾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