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佛教石造像
1999年5月,宁县城出土了一批堪使全国文物考古界注目的佛教文物,文物尚未向外界公布,就有台湾、北京等学者闻讯纷纷前来考查,中外佛教界拭目以待,期望这批出土文物资料早日公布。为何学术界如此看重宁县出土的这批佛教文物,因为它是全国继山东青州、临朐大量出土北朝石造像之后的第三批早期佛教造像,数量多,历时长,有明确记年,对于佛教在中国传播具有重大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该批石造像出土于宁县城南坡子农民付秀兰家中。南坡子南低北高,群众分两层打窑居住。付秀兰家住上层,她为清洗崖面,遂把崖体掘进两米,掘中窑顶部时,其左侧出土了大小不一的佛教石造像,由县博物馆及时清理发掘,全部搬回县博物馆收藏。
经现场清理和室内修复,得知这是一座唐代佛像窖藏。该窖藏呈圆形,直径2米,深1米,距地表2米。内藏造像及造像残块100多件,修复后共有89件为基本完整的文物。其形制可分为六类:大小型佛头像、大小型菩萨头像、单体立式菩萨像、背屏式佛像、龛式佛像、交脚弥勒菩萨像、造像碑、造像塔。内容分为单体佛、单体菩萨、一佛二菩萨,皆为大乘教题材。其最高84厘米,最低者23厘米,用料为本地灰白砂岩,采用浮雕、高浮雕、圆雕三种手法雕成。部分造像由白、黑、红、蓝四色涂身或作背光,个别的还有贴金。风格古朴庄重,亦有精美之作。竖式造像碑铭文记载其是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由成酉丑儿敬造。在此前后宁县还出土不少北朝石造像及散佚于乱石的造像残件,证明北朝时期宁州的佛教是很盛行的。
我国佛教造像大兴于十六国时后赵石虎,盛行于北魏。1十六国时的造像在我国石窟、寺院中极少见,就是我国著名的石窟甘肃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及庆阳北石窟,全是北魏开凿。宁县这批石造像有十六国作品,其意义不容低估。它纵跨六个朝代,是我国少有的成系列的历代造像,具有佛教编年史性质,不但为北石窟开凿纪年提供了依据,而且为佛教东渐西移的泾河中上游佛教发展状况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将在全国乃至海外引起反响,是宁县一笔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