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观光旅游>详细内容

唐狄梁公之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2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宁县博物馆内有一块全国著名的石碑---唐狄梁公之碑。碑文由宋代名相范仲淹撰写,相距三百年的范仲淹为何为狄仁杰撰写碑文呢?是仰伟人之伟,还是感已之怀?应该是兼而有之,关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情愫把二人牵到一起。

在该碑出现前,宁州早有狄公之碑。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他一生任过四州刺史,为李唐恢复立下不世之功。他一生以天下百姓为己任,在各州均除弊兴利,造福百姓,因此,四州皆为他立生祠生碑。他在中宗弘道元年至武则天垂拱年间任宁州刺史五年,郭翰巡按陇上时荐其入朝,初授冬宫侍郎。

他要走,州民挽留未果,因此立生祠生碑纪念,碑曰“德政碑”。后豫王造反,株连甚众,时牧豫州的狄仁杰,表奏武后赦免株连者七百口,改为流放丰州,囚徒们途经宁州时,知是狄公救的命,遂在碑前斋三日痛哭乃去,州人遂称该碑为“堕泪碑”。狄仁杰清廉勤政,成为宁州人的偶像,州人也以此衡量官吏廉贪,还演化出狄梁公骑青牛斩九龙的神话。后任州官以其为楷模,明知州周日强就有“凭谁唤起梁公问,教我当时救苦方”的诗句。

范仲淹知延、庆、彬州事,经略西北军政大事,振武强军,筑城修寨,和羌安民,巩固了边疆,宁州城就是他授命宁州军事推官张去病而筑。两朝忧国忧民,经世纬地的政治人物,在宁州狄梁公祠相遇,狄仁杰挽李唐江山于将倾,而范仲淹“庆历新政”却以失败而终,尽管他在被贬任上呕心沥血,为天下忧乐而奋斗终身,但未象狄仁杰那样力除唐朝积弊,心潮难平,遂于再次被贬黄州道中写下了这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表文,对狄仁杰做出无与伦比的评价。

碑文开头就声气夺人:“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岩岩乎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欤!”文中历述狄仁杰这个“岂朕之臣,社稷之臣也(武后语)”的一生功绩。写法上夹叙夹议,褒贬精到,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不免也生忧乐之心。文后范仲淹情不能止:“商有三仁,弗救其灭,汉有四皓,正于未夺,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溯大川以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一朝感通,群阴披攘,天子即臣而皇,天下既周而唐,七世发灵,万年垂光。噫!非天下至诚,其孰能当?”真是一篇天下奇文。

读后静思,范仲淹以“商有三仁,弗救其灭,汉有四皓,正于未夺”发起感想,在“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的危势下,唯狄公独使“天下既周而唐”,这是何等之伟业呀!联想起自己一生却“新政失败,朝弊未除,”不免悲从心起,悼人乎,悼己乎?不死天下忧乐之心!

碑,高2.3米,宽0.83米,厚0.2米,碑首篆书“唐狄梁公之碑”六字,青石底料,列国家级文物。一碑牵两相,可谓珠联璧合,国宝也。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