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贞元铜钟
宁县博物馆院内钟亭上悬一口重约4000公斤的大铜钟,它是1982年由今印刷厂原普照寺搬迁而来。钟高2.2米,厚0.1米,口经1.5米。钟钮为一双龙首饰,龙身隆起呈弓状而穿,用以为悬;嘴爪固接钟顶,负系钟身;爪踩划形波涛。钟肩饰卷枝莲辨13朵,腹上部饰雷纹一周,下饰回纹一周。钟耳八朵,耳部施忍冬花、缠枝花等纹饰,耳面均有一葵花。钟周铭文记载:“……因睹宁州普照寺旧钟,自唐贞元辛未岁奉天王子乔所成,岁久,似有所损。兼器小而声隘恐,不足从震幽冥。遂起诚愿,诱化荒铜万三千斤,烹炼点铸。作钟,铜七千余斤。并将旧钟七百余斤命工鼓铸,为大金贞元四年岁次丙子正月癸卯朔二十五日丁卯,显武将军、前同知河东北路转运使事、上骑都尉、弘农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杨仲武铸。”钟甚巨,据说铸成后无法起挂,由一白发仙者点化用土壅起。
宁州普照寺,据钟铭记,在唐贞元年间已有一口重七百斤铜钟,传至于金。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十六国时大兴,遂在全国成燎原之势。北朝时宁州佛事尤盛,唐继之不衰。唐贞元是唐武宗灭佛前的德宗年间,其时宁州佛寺众多,城内与普照寺相距不远就有龙兴寺等寺,其后毁。佛教在宁州的盛行,给予了下层受苦受难民众的精神麻醉,也是他们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唐后期的军阀割据,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宋西夏、宋金用兵,给这块大地造成深重苦难,南宋时宁州已为金的属地。战争的创伤加上天灾,人民苦难可以想见。佛教就在精神上慢慢平复着人间的疾苦。唐贞元铜钟、金贞元铜钟就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
金贞元是金海陵王完颜亮年号,贞元四年即1156年,其时宁州知州为杨钟武。杨仲武,字德咸,保安(今陕西志丹县)人,父亲杨遇,勇敢苦战,闻名关西,曾任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团练使。北宋末年,杨仲武拜见经略使王庶,毛遂自荐,得到赏识,任用为先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8年)仲武降金。以后他长期在西北地区任职。累官环庆路兵马都监,先后知宁州、临洮、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继任陕西西路转运使等职。
杨仲武好佛向善,他在宁州任职期间,严惩侵扰、压榨百姓的贪官污吏,关心民众疾苦。钟铭自述他因读佛经而敬事佛,他在宁州主持铸造普照寺大铜钟,他希望大钟铸成后能为众百姓消灾免祸,可见他一片为民之心。无论能否消灾,杨仲武的善举无疑应该肯定。
金普照寺贞元铜钟,做工精细,布局规整,声音宏亮,十里之外,可闻其音,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00多年来,贞元钟声伴随晓风残月,萦绕宁州城郊,给予向往清静福祉的宁州人民以慰悦、祝福。历代文人骚客也竟相酬唱,清宁州知州姚宏烈《大寺晨钟》吟道:“祗合鸣勋在庙廊,谁将逸韵寄禅房;骤随风雨入窗冷,缓逐林花到枕香;五夜敲残乡曲梦,十年催满鬓边霜。声洪久彻人间耳,不独清宵警梵王。”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