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腔结缘三十六载 窦凤琴和她的艺术人生
“因为挚爱,才能在秦腔的舞台上一直走下去。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最大的品德是爱:爱艺术、爱角色、爱观众……”
“从县剧团到省剧团,对我来说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变的是对艺术的追求。”
“秦腔的根在基层,振兴秦腔是一个系统工程。为秦腔艺术奋斗终身,我无怨无悔。”———窦凤琴采访语录
A、陇上名家
即使在秦腔名家云集的陕西,提起窦凤琴的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一位西安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到:“看过窦凤琴老师的《斩秦英》,才知道真正的秦腔大家并不都在三秦大地,陇上‘金嗓子’果然名不虚传。”
2008年7月2日下午,我们应约到窦凤琴家采访。客厅宽敞俭约,陈设典雅质朴,墙壁上挂着她不同时期的代表剧照。窦凤琴的父亲窦富民老人正好在家,72岁的老人精神饱满,谈笑自如。热情的主人端来了西瓜,非要逼着我们吃上一块才罢休。
在秦腔界,窦凤琴算得上是绝对的大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甘肃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眼前的窦凤琴一袭浅色衣衫,开朗、健谈,只有在父母跟前偶尔一颦一笑中露出的娇嗔中可见她还是那个在戏台上长大的娃娃。5岁时开始接触秦腔,13岁正式进入宁县秦剧团,18岁蜚声陇东,37岁捧回梅花奖,窦凤琴的艺术人生虽然少了我们想象中的传奇色彩,却处处有一种自然和真情。
1972年,刚刚13岁的窦凤琴不经意间叩开了秦腔的大门,从此她的人生与中国西部最古老的剧种紧紧连在了一起。
B、家庭影响
窦凤琴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对她帮助最大的也是父母。窦凤琴的父母都是秦腔演员,父亲窦富民至今还常常被陇东一些市县文艺团体邀请过去表演和指导年轻演员,母亲李毓秀也是庆平地区的名角儿,1961-1964年间一直是隆德县(1954年甘宁合并后归并甘肃管辖,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剧团的台柱子,剧团解散后不得已转了行。
“我们一家是三代演戏,算得上秦腔世家了。”窦富民告诉记者,宁县历来是出人出戏的地方。戏剧在宁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人、小孩都能哼几句秦腔或眉户,多数人说起戏剧情节都头头是道。过去的数百年间,从宁县走出去的演职人员几乎遍布西北各地。“我爷爷是过去陇东最有名气的三胜班班主窦广来,现在平凉、庆阳一些地方很多老年人都有印象。”窦富民告诉记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窦广来在宁县县城创办三胜班,是陇东至陕西关中一带最早的戏班。“戏班创办的早,唱戏也唱的最好,因为三胜班有很多角儿。”据窦富民回忆,当时三胜班有名气的演员除了他爷爷窦广来外,还有唱花脸的徐大喜、唱旦角的“一枝花”(艺名真名不详),三人被外界并称为“陇东三英”。
受祖父的影响,窦富民从小就喜欢戏剧艺术,演戏有天赋,嗓子也特别好。13岁,一个偶然的机会窦富民开始到剧团学艺,只学了两年就出师了。“和我女儿一样,我也是13岁入行进门开始秦腔艺术生涯的,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啊。”窦富民老人笑着说。
C、戏台上长大的娃娃
和父亲相比,窦凤琴和秦腔结缘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就是个在戏台上长大的娃娃。”母亲李毓秀笑呵呵地给我们讲起了窦凤琴的童年。窦凤琴出生40天后,就随着下乡演出的母亲开始在各地的戏台上漂流。“我们唱戏的时候,就把她放在戏台边上,唱完了再去照料她。”李毓秀说凤琴小的时候特别爱哭,但是每当开场家什(锣鼓)响起来的时候,她马上就安静下来了,他们一起的演员们都说这个孩子将来是个唱戏的料,自小就会听戏。
到了四五岁时,窦凤琴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演戏天分。能够模仿很多唱段,而且上台时大方从不怯场。“从小就有很强的表演欲,就想把自己会的展示给大家看。”窦凤琴8岁的时候,母亲转行在电影院售票处做会计,窦凤琴又成了电影院的常客,喜欢唱戏的她又迷上了电影插曲。每次电影开演之前,她都会跑上台先来个独唱,那时候的她已经能够把《红灯记》的大段唱腔独自唱下来,而且行腔流畅,加上她先天嗓音条件好,很多观众都早早来到电影院,为的是在电影开场之前好好听听小凤琴的演唱。在电影院售票处工作的母亲李毓秀不得不常常面对这样的询问:今天你家小凤琴唱不唱?
D、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
特殊年代总会有特殊的故事发生。
窦凤琴一家也在时代的跌宕中起伏漂移。文革开始后,窦富民被打成了“文艺黑线”,下放到农村劳动。“那是一段很难忘的记忆。”窦凤琴说。当时的陇东农村生活很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粗茶淡饭的生活让窦凤琴自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坚韧顽强的性格。在农村生活的时候,窦富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依然有规律的吊嗓子、练功、学戏,并把这种习惯带入了一家人的生活。窦凤琴告诉记者,每逢一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场别开生面的《红灯记》就开场了———窦富民演李玉和,李毓秀演李奶奶,女儿窦凤琴演小铁梅,“窦氏剧团”很快在小小的山村名声大噪,邻近几个村社的人们也跑来看他们的演出。
“我和我爸在角色上和生活中是一样的,但我妈在戏中扮演的是李奶奶。每次李玉和开口叫妈的时候,台下就笑倒一片。不过我爸和我妈演的非常投入,从那时候我开始明白演员一定要入戏,一定要找准角色的位置感。”窦凤琴说在陇东农村那段难忘的岁月教会了她很多东西。“我现在也常常下乡演出,每当看到乡亲们那熟悉的眼神,就会恍如回到从前。”
1972年底,窦富民政策落实后被安排进了宁县秦剧团。这时的窦凤琴已经13岁,酷爱戏曲艺术,且有演唱天赋,为了让窦富民能够安心在宁县留下来,有关部门最后研究决定接纳小凤琴来县剧团当演员。陇东农村6年多的生活,虽然已经成了遥远而简短的回忆,但留给窦凤琴的思考却是深远的。“我从那个时候知道,秦腔的根在基层,秦腔离不开农村。”
E、苦练内功
如果说当初接纳窦凤琴进入宁县秦剧团,有关部门多少还有些照顾成分,那么窦凤琴此后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窦凤琴属于那种既有天赋,后天又很努力的演员,她的成功是必然的。”宁县秦剧团一位退休老演员这样对记者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窦凤琴来说,进入正规剧团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如何能够在剧团站稳脚跟?如何发挥所长又有所创新?小凤琴并没有因为父亲是剧团的台柱子而受到照顾,相反她承受着更重、更严格的训练压力。母亲李毓秀告诉我们,窦凤琴当年在宁县剧团时还没有练功房,大冬天都在户外练功。碰到下雪天的时候也不停止,只能在院子里把雪清扫开,拿大顶一拿就是半个小时,老师不让下来就得一直撑着。“在那样的天气下,地上的冰都能按出手印来。”窦凤琴说。
“做演员首先要做人,这一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一直教导我们姐弟几个。”因为功底扎实,进入剧团不久窦凤琴就脱颖而出,开始在剧团担当一些大型历史剧的主演。1977年,刚满18岁的窦凤琴以一部《劈山救母》中“三圣母”的形象红遍陇东地区,当年在平凉红凤机械厂俱乐部演出该剧时,为了照顾不断闻讯前来的观众需求,演出主办方曾创下连续一个月不换戏的纪录,去农村演出时更是引起空前的轰动。
1980年,窦凤琴完成了成名作《斩秦英》,开始向艺术的更高殿堂迈进。
F、一剧成名
20岁的时候,在秦腔界崭露头角的窦凤琴在传统历史剧演出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果要给窦凤琴的戏剧人生划个时间段,那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主演《斩秦英》可以看作一个标志。《斩秦英》是传统秦腔历史剧,但一直都是由老艺人口传保留下来的。在父亲窦富民的口传和指导下,窦凤琴开始进入《斩》剧银屏公主的角色。“应该说,在《斩秦英》不断取得成功的时候,凤琴的表演也渐渐成熟了。”窦富民老人这样说。
眼下我们在网络上能看到的秦腔名家唱段中,少不了窦凤琴主演的《斩秦英》。说起曾经的辉煌,窦凤琴显得很平静。“主要是角色很适合我,再加上一直排练演出,不断完善,熟能生巧。另外,在演出这个剧目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老艺术家的指导。”窦凤琴告诉记者,当时这个戏参加全省大奖赛的时候,老艺术家沈爱莲、李惠民老师都曾给她进行过指导。
“十年磨一戏,真正的精品就是在这种不断地磨合与总结中产生出来的。”窦凤琴说。
G、再上台阶
1997年,窦凤琴凭借着在新编历史剧《白花曲》和折子戏《斩秦英》、《打路》、《卷席筒》中的出色表演,一举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当年她刚满37岁,正处于人生和艺术的鼎盛期。省内有关专家在评价窦凤琴时这样说:在多年的秦腔艺术生涯中,窦凤琴紧紧抓住“情”字,把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真挚细腻、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把民族、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融入秦腔演唱之中,唱腔高亢嘹亮而又委婉细腻,在秦剧旦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被称为陇上“金嗓子”、“秦坛金凤凰”一点也不为过。
在获得戏剧界最高荣誉之后,窦凤琴除了繁忙的演出和行政工作外,更多时间放在了对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方面。“秦腔是最基层的大众艺术,就要有适合自身发展的机制来保障。目前传统剧种都面临着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困惑,秦腔也不例外。新人少、新剧本少,人才培养手段的单一,市场化意识的淡薄,秦腔本身创新渠道的种种限制,都是眼下制约秦腔发展的瓶颈。”
窦凤琴说她一直有个遗憾,“获得梅花奖已经10年多了,虽然近年来也一直参加各种演出,但再没有碰到过震撼人心的好本子。我现在正处于艺术的黄金时期,演出经验、阅历都在最佳时段,真的希望能够再上一个台阶,给观众留下更多的好作品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