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详细内容

彩霞璀璨——记中国民间刺绣艺术大师白彩霞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4-06-24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这个白彩霞真是个农村妇女中的佼佼者!耕种着家里六亩承包地,又经营着彩霞香包公司,还带动当地1000多位妇女靠制作香包过上了好日子。”这是一些领导和同仁对宁县米桥乡米桥村中年妇女、彩霞香包公司经理白彩霞的赞语。

白彩霞不仅是宁县县委、县政府树立的“宁县文化产业开发先进个人”,还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会命名的“中国民间刺绣艺术大师”,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会命名的“甘肃省民间艺术大师”。在米桥村,笔者耳闻目睹到,120多位因家里孩子小、老人老,或自身患着残疾出门务不了工的妇女,按白彩霞和彩霞香包公司为她们统一提供的布料,统一设计的图式,坐在家里做着香包、鞋垫、绣花鞋等等。现在在米桥乡及其周边乡村妇女中,有被白彩霞培养出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名,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家3名,市级民间艺术大师8名,县级制作能手52名。仅米桥乡被她的公司带动起来的制作大户就有530多户,从业农民610多人。米桥乡连续5年被评为全县民俗文化产业年度考核第一名,2005年还被庆阳市授予‘全市首批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十强乡镇’称号。去年全乡民俗文化产品净创收50万元。”

白彩霞1965年9月出生于一个民间艺术气氛浓郁的农村家庭,母亲和几个叔母绣的香包誉满全乡。小时娘家家贫,可她心灵手巧,15岁时就跟母亲学会刺绣香包、鞋垫、枕头、绣花鞋的技艺,渐渐地她不但能做,还能设计式样了。1983年她从正宁县三合镇佑苏村嫁到了宁县米桥乡米桥村任维华家。面对穿了夏衣愁冬衣的家境,她想到了曾到娘家村指导妇女们搞刺绣的正宁县文化馆干部张治轩。在张治轩精心辅导扶持中,她走上了以制作香包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脱贫致富之路。她绣的110幅刺绣作品分别荣获国家、省、市、县大奖。在彩霞香包公司展厅里,摆放着她的《孔雀戏牡丹》和《九龙迎奥运》。这两幅作品给她和陇东民间刺绣艺术带来了巨大荣誉。不断有观众驻足仔细欣赏作品的动人细节,感受艺术大师的良苦用心。“如果只是停留于绣法和技巧,《九龙迎奥运》就不会有这种历史感和现实感,《孔雀戏牡丹》也不可能有这种层次感和辉煌感。”她说。在刺绣中,她自学了绘画,工笔、油画、水粉、白描,并且学会了画、绣、裱整套工序。她还向当地和外地的许多名家请教过许多民俗艺术创新上的技巧。绣《九龙迎奥运》时,她用心研读完《狄仁杰斩九龙》的民间故事,才刺下第一针。一位年过六旬的杭州同行对白彩霞说:“甘肃陇东民间香包等刺绣工艺美术品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结晶,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口,我们首先要把它保留住。搞民俗文化产品制作很重要,你和你的公司本身是对大众的教育和宣传。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枝齐秀方为春。2004年,已靠制作香包等民俗工艺美术产品过上富裕日子的白彩霞,创办了宁县米桥乡彩霞香包公司,动员组织宁县的米桥、平子、良平、早胜,正宁县的山河、宫河等乡村里喜愿制作香包等民俗工艺美术品的留守妇女同她一道制作香包。她引导她们照着设计的产品样式制作香包等民俗工艺美术品,推助公司走上了“公司+农户”发展的快车道。当年7月,宁县县委、县政府将米桥乡确定为全县民俗文化产业开发重点乡,米桥乡党委和政府在乡财政捉襟见肘情况下,投资1万元,为彩霞公司解决了公司办公设施,装潢了产品展厅。公司起步阶段,乡党委和政府多次邀请省市县新闻媒体,推介宣传企业制作的产品,使产品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便打开了销路。公司对生产过程实行“专检、互检、自检”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不合格产品“不准转序,不准出公司,不准计效”。近五年来,公司销出的产品没发生一次退货。

走过4个多风雨春秋的彩霞香包公司,已发展成为宁县乃至庆阳市的民营文化产业实体,拥有60平方米的营销车间,200名固定从业人员;有专兼职设计技术人员8名,技术骨干100多名;有市级以上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职称的13名,县级制作能手52名,从业人员1500余人。至今年5月初,公司已研发民俗文化产品350余种。产品远销香港、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杭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和旅游景点。公司年产各类民俗文化产品2万件(套)以上,销售收入55万元以上,从业妇女由此年收入30多万元。

米桥、东风等村的一些妇女说,白彩霞和她的公司做的最让她们满意的,一是她们制作的产品中90%是公司订单产品,领计件制工钱,多劳多得。二是她们的分工明确,从设计到做底,从做骨到刺绣,从缝合到缀穗,都是专业的。从公司里领回订单,一天轻轻松松做三四十元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