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一笑 自强不息
会心一笑 自强不息
——代序
我与会强结缘书法大约三十多年了,那时他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时间过得真快,现在我已是老朽一个,他也人到中年了。
三十多年前,当宁县书法还未热起来的时候,他却率先热了起来。教课之余,不停地写呀写呀,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时不时地拿作品给我看。他的悟性极好,于是我也一次一次地鼓励着他。过了不久,大约是1990年的5月,他居然在宁县办了一次个人书展,如此大胆而突然的行动,颇使书法界人士感到震惊,因为在宁县书法个展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他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也打破了宁县书坛的沉寂,在困难面前别人不敢,他敢,别人瞻前顾后他则勇往直前。
这次展览历时5天,参观者络绎不绝,反响很好,在展室里,我认真地品读着他的每一幅作品,他进步很快,更为难得的是我以为他是当时宁县所有书法同仁中唯一能够写出创意和情趣的人,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数年之后,他弃教从政去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彼此之间平添了几份思念,偶而碰到一起,他一如既往地拿出作品来给我看,一面牢骚满腹地对我说,他正干着自己实在不愿意干的事,没有办法内心太寂寞大失落了。他说他只能在阴天下雨或是深更半夜,和他心爱的书法幽会。
从政耗去了他十载艺术年华,也是他书法进程中的滞留时期。
2000年调回宁县文化馆担任领导工作,对他来说多么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我也暗自为他庆幸!
他有着非同一般的领导和组织才能,一些大型的文艺活动、书画展览、香包节,在他手里总是举重若轻,筹办的井然有序、红红火火。
交往既久,知之夜深,他对我无所不读,而谈得最多的是书法和他的父亲,谈书法则眉飞色舞,谈父亲有时不免为之动容。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驱车去看望他的父亲,旁观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敬羡之意油然而生,强人的举止言谈,又给我以力量。会强他是一个孝子,对自己的儿子如同父亲对他一样,而对弟兄和亲友以诚相待,帮扶更是不遗余力。
他是把自己优良的品性,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样一并镕铸到书法之中,从而字如其人。
说到这里,不妨大略回顾一下,就不难看出,会强执着的书路历程以及他为宁县书协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作的努力。
1988年6月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期间,在学员作品创作展中,被评为创作二等奖。
1998年5月在宁县师范对全校师生进行书法讲座,并进行了书法作品汇报展,受到师生的好评。
1990年6月在宁县文化馆首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展出作品90多幅,在5天的展览中,参观人员达3000人次。宁县电视台播放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昔会强书法展评”的报道。展出后,县书协组织20多人召开了“昔会强书法艺术研讨会”。
1991年9月在长庆石油学校举办为期1周的书法展览。并给部分学生进行了书法辅导,得到了师生的称赞。
1992年3月至7月到天津干部管理学院群众文化艺术系进行了书法学习和交流,得到孙伯翔老师的指点,期间考入本院书法班,由于经济困难,未能上学。
2000年,调入宁县文化馆工作后,在新宁初中、城关小学,利用节假日对小学生进行书法培训,得到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
2001年参加了浙江宁波举办的书法培训班,得到陈振濂老师的指导。
2002年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培训班,得到张荣庆、石开、孙伯翔等老师的指点。
2004年9月被邀请参加了“祖国万岁—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布赫的接见,并在会议期间进行了书法现场表演,为参会人员书写学书法作品20余幅。
2005年6月,邀请西安书法评论家林俊先生前来宁县讲学,组织县书法爱好者20多人参加了培训。
2006年5月,邀请长庆油田书法家肖海水,到宁县举办讲座,对书法爱好者进行了培训。
2007年5月在西安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举办的临摹与创作培训班,受到刘文华、翟万益、齐作声老师的指导。同年11月带领宁县书画爱好者11人参加了中国书协镇原举办的培训班,得到了刘文华、翟胜辉等老师的指导。
2008年9月被邀请参加了“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人物”系列活动,在北大参加了学术研讨活动,期间在全国政协礼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会议期间为参会人员现场创作书画作品20余幅。并和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11月组织宁县书画工作者30多人举办了宁县首届书画研讨会,会上10多名书画工作者进行了发言。
2009年3月邀请西安美院书法家、国画家李玉田等一行5名学者,前来宁县进行艺术辅导。6月带领县书法爱好者8人参加了市书协在西峰举办的培训班。
2010年组织部分书画爱好者到西安碑林进行参观学习。
2011年5月组织部分书法爱好者到兰州参加了甘肃省书协举办的第七期书法创作提高班,得到张改琴、陈扶军、林涛等老师的指点。在学员作品汇报展中,被评为优秀学员。同年11月,组织县书法爱好者40多人,对作者的作品进行现场点评,反响好。12月被长庆油田邀请到西安进行现场书法表演,书写作品40余幅。
2000年至2011年在县书协及书画院、文化馆工作期间,先后组织筹划宁县书画展走进新农村书法展、廉政书法展、中小学生书画展,部分年轻作者个人书画展等,共计30余次。
2008年11月,庆阳市电视台摄制了专题片“飘逸洒脱写人生——昔会强的书法艺术之路”专题片进行了报道。
2009年撰写的论文《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对策》一文在《甘肃文苑》上发表。
多年来,在《中国职工书法、绘画作品集》、《书法导报》、《北斗》、《书法报》、《庆阳书法作品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集》等刊物中入书,出版及其它共计40余本。
2012年元旦应邀在深圳、香港参加了书法交流活动,并在香港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现场创作书法作品20多幅,展出作品5幅。
2008年11月,侯永刚先生撰写了“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昔会强的书法情”一文被刊登在影响力人物杂志上。
2011年8月,刘世荣撰写了《宁县文化艺术的领军人——昔会强》一文。
他的书法所以上手不俗、感悟深刻,应与他字外功夫有着密切的关系,他雅爱各类艺事又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可以说,他是学者型书法家。
1998年3月写了散文“黑色的石坊”在陕西教育出版社编书出版。6月写了散文“模糊糊拉成的命”在陕西教育出版社入书出版。
2008年8月撰写的报告文学“精美的石头会说话——记石雕大师庞清河”在《甘肃文化》上发表。
不断外出学习和取经,使他的眼界开阔,思路清晰,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上都有较深的感悟,因而下笔不落俗套。他学书的特点就是“转益多师”,他真有取千家米,煮一锅饭的气魄,试图揉进所有他喜爱的东西,由于他学古不泥,通悟善变,故能集众家之长而为己用,逐步形成大气流畅的书风。
近年来,他于二王用功最勤,为了探究二王的承绪不至于把王字写滑写俗。他上追章草,下临《书谱》,纵向地贴近二王可见其识见之高,感悟又深。开始于不变中求变,下笔松静自然,略无鼓努习气,看似不经意,而于流畅中,情趣跃然纸上。
往日无奈的蹉跎,必然要用今后的勤奋来弥补,他对我说:“游于艺,不只是游游而已”,我了解他,他不只是说说而已,眼前的集子只不过是一个永不停步的小结,希望的目光将欣然与他同行。
曹艾生
二〇一二年三月六日于凤尾山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