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的抗战老兵王世英
在如今的早胜镇,许多耄耋老人对郭铺村退役回村务农的王世英的英勇抗日故事,依然记忆犹新。上世纪50年代,他们所读书的中小学经常请来王世英给他们讲自己的那些英勇的抗日故事,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
1919年出生于宁县早胜镇郭铺村三组的王世英,20岁进冯玉祥的军营。由于训练吃苦,作战勇敢,一年后被提拔为班长,三年后被提拔为排长。冯玉祥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后,他所在的部队被整编为国民党中央军第29军37师(军长是宋哲元,师长是冯治安),他担任37师九连连长。
“七七事变”爆发时,王世英所在的国民党中央军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驻守在宛平县城外。在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当日军进入他们的伏击圈后,王世英带领全连指战员跃出埋伏的高粱地,抡刀同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他们先后打退了日军5次疯狂进攻,日军见势不妙,以迫击炮猛轰他们营的阵地。眨眼之间,他们营的阵地火海连天。营长金振中的撤退命令还未来得及下达,就和副营长、两个连的连长、300多位士兵壮烈牺牲。王世英刚撤出阵地,就一头栽倒于一洼地。他的右手手腕被日军小钢炮的弹片击中。阵地失守,全营只剩下他和他们连的司务长。借助夜色掩护,司务长将他背至永定河畔,为他包扎了伤口,并掬河水喂他,直至他神智恢复。当夜,他和司务长翻山越岭找被日军打散的部队,找至翌日凌晨6时,竟连部队的影子也没找着。他们怕被日军活捉,便扮成农民模样,昼伏夜行,边悄悄寻访民间郎中为他疗伤边找部队。他们栉风沐雨,忍饥挨饿,历尽艰险,找了一年半,没找着自己部队,却邂逅了何基沣将军的部队。他们被何基沣将军的部队收编,两人继续担任各自原来的职务。
1939年2月,王世英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襄樊驻守。进军途中,他们被日军围追堵截。他们边走边打,闯过千难万险,按照预定时间进驻防地。一次突围战斗中,他所在的营和另一个营,从日军手里夺回了一块丢失阵地,团长便命令他们死守阵地。日军强攻,战斗一个小时不到,两个营的400多位官兵血洒战场。眼看阵地将被日军抢占,他用机枪向敌横扫,不幸腰部中弹。伤愈后,他又随部队转战湖南、湖北、山东等抗日战场,仅他一人打死打伤的日军少说也有100个。抗日战争胜利,他由连长升至副团长,并获得了少校军衔。
1948年11月8日,他所在的国民党第59军和国民党第77军随张克侠、何基沣将军在贾汪起义,接受了解放军的改编。解放军对愿回老家的起义官兵,发给路费和证明。他带着《起义人员证明书》和部队发的路费回到了郭铺村。
1963年后季,宁县县委派驻郭铺大队的社教工作组干部审查王世英的历史,要他拿出《起义人员证明书》。由于将写有“姓名王世英(曾用名王占荣)同志,原系国民党陆军军官,于1948年11月在江苏贾汪参加77军起义,特此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发”等内容的《起义人员证明书》丢失,王世英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
王世英的儿子王玉虎说:“父亲王世英在1981年临终前对我们讲,他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是当兵;最大的光荣是抗战到底,没当逃兵;最大的幸福是随何基沛和张克侠将军弃暗投明,临阵起义;最大的不幸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分子,直到土快埋到脖子跟前了,才得以平反昭雪,落得一世英名。”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