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详细内容

71岁老党员石清杰:守护古墓群这10年

来源:陇东报 作者:闫慧 路娜 发布时间:2017-06-2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上世纪60年代,宁县早胜镇西头村村民在挖地坑式窑洞时发现了一个车马坑,出土了大量马骨及铜饰、玉饰残件。时隔半个多世纪,“沉睡”地下的古墓群逐渐掀开神秘的面纱。随着甘肃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的进驻,守护石家墓群十载的业余文保员石清杰终于松了口气:“考古队来我就放心了,这些东西都是国家的,让盗墓贼拿去了,咱心里觉得对不起国家。”

\

宁县早胜镇石家墓群挖掘现场

在考古队挖掘前,古墓群多次被不法分子盯上,并企图对文物下手,71岁的石清杰日夜守护,与之展开较量。

发现古墓

6月8日,记者来到了早胜镇西头村一组石家沟畔。当地村民以石姓家族为主,今年71岁的村民石清杰,既是家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又是村里的老党员,从2007年被聘为业余文保员至今,已经有10年时间。一部数字已经模糊的老式手机、一把强光手电、一个笔记本,就是他用于守护古墓的全部“装备”。

古墓群的发现是从村民石清俊的家门口开始的。2007年腊月底的一天,西头村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大都回到了家,村子里也显得比平时热闹。这天晚上,村民们围坐在村部大院看电影,欢声笑语打破了村庄以往的宁静。入夜,石清杰看完电影回到家中休息,却被突如其来的阵阵狗吠声吵得不安生,一夜未眠。

“半夜里听到些动静,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没敢出去,就一直等到天亮。”石清杰说。

第二天早晨,石清杰在村子里转悠时,发现本家弟弟石清俊的家门口多出了几个非同寻常的洞口。石清俊原来在县城里工作,老家的宅院常年无人居住。这些洞是怎么来的?石清杰感到事情非常蹊跷,便拨打110报了警。当地派出所民警和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到达现场,确认这是不法分子留下的盗墓洞口,并提取了部分劫后余物。从收缴的文物中初步分析,这一带可能存有大型古墓群,但具体的年代、规模以及古墓的性质尚不明确。

为防止盗洞再次被挖开,西头村村支书王义星和石清杰一起组织附近的村民将盗洞进行了回填。“那几个洞很深,我们塞了些石头、树枝、荆棘条,还灌了些农药进去,就怕那些盗墓贼再回来挖。”石清杰说。

如此看来,西头村有古墓群的消息早已被外界知晓,并且多次被盗。于是,县文物管理所决定聘用一名业余文保员来看守古墓。因为石清杰是村里的老党员,又住在被发现的古墓附近,他义不容辞地担起了这份责任,一旦发现有盗墓的情况立刻拨打110报警并上报,每年补贴300元。出于安全考虑,县文管所希望再找一位村民与石清杰搭个伴,但是多次寻找时,村民们都觉得这件差事太危险而拒绝了。

\

石清杰为记者讲述盗洞的来源

从那以后,每天清晨和傍晚,人们总会在古墓周围看到一个瘦瘦高高有点驼背的身影,胳肢窝里夹着一把锄头,边走边看,遇到陌生人或是陌生车辆出现,他都要走上前去仔细盘问一番。

日夜守护

“1月23日晚上11点17分,有人骑着三辆摩托车从监控室后面过去;3月11日,我叫来的公安上的同志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有人把高速公路边的墓盗了,我从盗墓贼留下的土中捡出一个玉镯、十一个红珠子,报告县博物馆后,将东西交给了省考古队……”

这是石清杰今年的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巡查古墓的每一个细节。由于年事已高,很多字他都不会写了,每天巡查回来,他就把看到的情况让正在读初中的孙子帮他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

白天,他在古墓周围查看是否有盗洞痕迹以及遗留物品,见陌生人就问从哪来?来干什么?并且清楚地记下来人的相貌特征、行踪轨迹以及车辆信息。晚上,为了清楚地观察到古墓周边的情况,他在自家墙头支起了4米高的梯子,不管多晚,只要听到有狗吠声,他会立刻起身穿好衣服爬上梯子,打着强光手电观察周围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盗墓的情况,他便立刻通知附近村民和派出所民警,然后拎起锄头出门打探。

久而久之,石清杰也总结出了不法分子的活动规律:“只要白天没有陌生人进村,晚上一般不会有事,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白天要是来了陌生人问东问西,到了晚上村子里肯定不太平。”

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报国家文物局、拟对古墓群进行初步勘探和挖掘之前,盗墓贼频频“光顾”西头村,明目张胆地从事盗墓活动。村支书王义星告诉记者,2014年之前,经常可以看到操着外地口音的陌生人在村里转悠。“以前,石油勘探队的工作人员常在村里放炮勘探石油,时间长了,村民们也就习惯了放炮的声音,不曾想后来竟是盗墓贼在村里挖文物。他们白天不露面,每天晚上12点以后才出来,窝在庄稼地里、废弃窑洞里作业,直到凌晨四五点钟离开。日子久了,附近村民都提心吊胆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剩下老人和孩子,一到晚上门窗紧闭,门都不敢出。”王义星说。

2009年5月的一天深夜,石清杰被院子里接二连三的狗吠声惊醒,他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拿起手电夺门而出,然后迅速爬上墙头的梯子察看。只见石清俊家门口光影乱晃,枪声响成一片,从未经见过如此场景的石清杰顿时有点懵了,他爬下“瞭望塔”立即向县公安局和文物管理所报警。派出所民警和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员都赶到现场后发现,原来是夜里有两伙盗墓贼发生了激烈火拼,火拼后现场一片狼藉,村民家门口的空地上、正在出穗的麦地里到处是血,还有两辆满是弹孔的汽车。

这次事件发生后,石清杰觉得古墓里的文物肯定有着重要的价值,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盗墓贼涌到村里来?他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安危,反而一心想怎么守好古墓,也一心盼望着有关部门能尽快派人来抢救这些文物。

特殊较量

然而,盗洞就像鼹鼠打洞一样不断地出现在古墓周围,石清杰发现一个填一个。严密看守和巡防让盗墓贼无从下手,他们打消了从地面上盗掘墓葬的念头,转而采取从沟畔的窑洞打地道通往石清俊家门口的两座古墓,也就是后来被省考古队确定的38号墓和39号墓。

\

被填堵的盗洞入口

跟随石清杰的脚步,记者来到距离38号墓百米之外的一个废弃的地坑院。七八米长的土院墙紧临沟边,院墙上铺满了“枣刺”。这是当地的一种植物,其枝条上布满着尖刺,石清杰把它们从几里外的山沟里背来,就是为了防止盗墓贼再次从沟里爬上来,翻墙而入。走进院内,一米多高的杂草后面“隐藏”着三孔窑洞,其中有两孔已经被石清杰和村民们用装满土的麻袋堵得严严实实,另外一孔窑洞里除了墙上被封堵的盗洞口,地上还残留着盗墓贼“作业”时的土堆。

说起这群盗墓贼,石清杰显得有些激动:“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怕,差一点就让他们把盗洞给打通了,如果真得手了,那得损失多少文物啊!”

那是去年农历正月初三,石清杰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称群众反映有盗墓贼盗墓。石清杰赶忙到村里经常有盗墓贼出入的地方巡查,转了好几圈,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但是,当他转到距离38号墓只有百余米远的村民废弃的地坑院附近时,突然发现有许多杂乱的脚印,他沿着脚印来到院子当中,只见窑洞的门紧闭着,但透过窑洞的窗子可以看见,里面摞起了密密匝匝的麻袋,他不由得心生疑惑,连忙跑上沟畔大喊“盗墓贼来了”。正值过年期间,村子里人很多,不一会儿,地坑院的窑顶上站满了前来围观的群众。

窑里的盗墓贼听到响动,一下子从里面窜出12个人来,顺着沟坡连滚带爬地逃走了。待石清杰和赶到现场的民警进入窑洞时,眼前的一切让大家目瞪口呆。院子里三孔废弃的窑洞已经被盗墓贼打通,在其中一孔窑洞里发现了一个大盗洞,从洞口进去就是不足1米高的地道,径直通向38号墓。为了掩人耳目,盗墓贼将挖出来的土方全部装进麻袋,堆放在另外两孔窑洞内。现场遗留下盗墓贼使用过的洛阳铲、铁锨、30多个手电筒、7个热水瓶以及电瓶等设备,还有电饭锅等用来做饭的炊具。

原来,这伙盗墓贼是顺着沟坡爬上来的,已经在这里“潜伏”多日,只等着盗洞一打通就对古墓“下手”,却没想到被石清杰阻止了他们的计划。

于是,有人动起了歪脑筋,亲自上门给石清杰送“好处费”。一天,石清杰正在家里给瘫痪在床的老伴做午饭,两个戴着墨镜、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人提着大包小包走进院子。他们请求石清杰收下两万元现金,不管晚上听到什么动静都不要报警,还承诺将挖出的“宝贝”共同分成。听到来人的这番话,石清杰严词拒绝,并打电话向派出所报了警。面对不法分子的威逼利诱,他始终都是那一句话:“我都70多岁的人了,死了也就一条命,只要我队上的人没事,国家的文物能保住,谁想打歪主意都不行。”

一句誓言

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拟对西头村石家墓群15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考古一期勘探。截至2016年,该范围内共勘探出墓葬257座、车马坑19座,另外,还发现了少量灰坑、灰沟、窑址等居住遗址。2016年初,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东周时期墓葬12座,断定其属于一处春秋时期较高等级贵族墓地。

省考古队进驻之后,西头村石家墓群成为考古重地。如今,墓群周围已经安装有全方位摄像头,县公安局在村里设立了警务点,每天晚上有两名警务人员轮流值守。石清杰也不再是一个人,他和另外8名村民一起看守古墓群,每月还可以领取2400元补贴。

石清杰说:“最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现在人手多了,墓周围也装上了先进的设备,我看那些盗墓贼也来得少了,但还是不能放松警惕。”在他心里,守护古墓群就是党交给他的任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

清杰用荆棘将盗墓通道

从196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至今日,石清杰已经是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尽管有很多事情都记不清楚了,可他还是坚定地告诉记者:“入党时我就说过,对党忠诚,为革命更要忠诚到底,看着国家把这些文物都拿走了,然后留下这些墓教育下一代,我就心满意足,这些拿命换都值了。”2017年,宁县县委、县政府将西头村考古发掘工作及建设大型博物馆列入县政府20件重点工作中,听到这个消息,石清杰由衷地感到欣慰。

窑洞、土炕,没什么像样的家具,石清杰至今仍是村里的贫困户。他说,老伴卧病在床多年,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守墓这些年,老伴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每次他出去巡防的时候,老伴都要嘱咐他多加小心,晚上一直等他回来。

今年年初,石清杰的儿媳带着孙子和孙女回来照顾老两口,可是就在前些日子,老伴因病离去。“瘫痪了8年,突然走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说到这里,石清杰看着炕上的被褥,眼眶有点湿润了。村里人说,自从老伴去世后,经常看到老石大清早的红肿着眼睛从墓地方向回来,整个人看上去又老了一截。

守墓这些年,石清杰曾多次成功阻止盗墓行为,守护一方文脉。他说,只要党和国家需要他,守好古墓就是他这个老党员必须担起的责任,直到“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