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详细内容

杨永成:自家地里挣“双薪”

来源:宁县外宣办 作者:石颢 发布时间:2017-09-2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9月19月,当笔者走进宁县太昌镇申明村的宁县科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理的百亩“海升模式”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时,杨永成正和10多名工友忙着收割套种在幼龄果树地里的黄豆。这地中就有杨永成家的地,杨永成和老伴吴桂珍就在自家地里挣工钱。

“别看我和老伴都是快六旬岁数农民了,可都在自家地里挣‘双薪’哩。”杨永成边挥镰收割黄豆,边脸上摊着得意跟笔者叨磕。

2015年秋上,申明村杨立强等5位农民共产党员,积极响应县镇党委号召,流转村里50户农家位处村西塬畔咀梢的连片土地350亩,注册成立现在这家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客商+基地+农户”模式,带领部分村民务上了水泥立柱、蓄水池、围栏、观光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的“海升模式”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杨永成家的10亩地全在示范园里。“地就10亩地,就说种玉米吧,刨去化肥、种子、机耕、薄膜钱,一亩地长啦啦一年净收入也就三四百块钱,还不算我和老伴人工投入。”杨永成算起了经济账,“地租给合作社,每亩每年不只净落500元租金,我们老两口在合作社果园里打工,一年还收入近4万元哩。”

“在申明村,把地流转给我们合作社,又在我们合作社打工的有30多人,合作社每天给每个工付70元工钱,而且当天工钱当天结。”该合作社理事长杨立强说:“这些乡亲中的29人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成员。到去年底,在我们合作社靠流转地租金和打工收入脱了贫的有15户,今年还将有10户预期脱贫。”

“土地是农民生存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改革深入,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小康,土地流转是基础,也是关键。”太昌镇党委书记张丽萍如是对笔者说。

近年来,太昌镇以每亩300至500元价格,引导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新型农经主体,又动员农民就近在新型农经主体的产业园打工。土地流转中,该镇创新思路,把塬边咀梢薄地、宜林山地也纳入流转范围,让农民稳定增加收入。该镇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将自家土地流转新型农经主体(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并通过在新型农经主体经营的产业园里务工,精准脱贫、精准致富。据统计,近3年来,该镇3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像杨永成家一样靠挣“双薪”摘掉了贫困帽,而该镇市县政府主导的苹果、苗林、瓜菜、草畜富民产业中仅苹果产业就由3年前的1500亩增至现在的3720亩,而且走上了“海升模式”本土化、个性化和标准化的发展现代休闲果业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