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详细内容

元附马征西大元帅刘昺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2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刘昺(1199—1276年),宁州安定(今宁县南义)人,元代功臣,睿宗(成吉思汗四子拖雷)时,备受赏识,招赘东宫蒲察二公主,命佩索鞑,成为皇帝的信臣。太宗时,任征西都督大元帅,全权处理西征事宜。世祖朝,坐镇宁州,靖夷安边,任庆环宁原达鲁花赤(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总管)。在民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元代,刘昺官运亨通,地位显贵,在汉族士子中是鲜见的。

刘昺,少怀壮志,关心国事,金宣宗贞祜年间(1213—1217年),接受京兆尹孙公聘任,与之经常讨论朝中大事。孙公很赏识他,知道其将来必为国之栋梁,就把女儿嫁给她,不久,孙公被朝廷免了职,刘昺的妻子也死了。

金、元激战时,刘昺正在河南一带奔走。睿宗挥师攻打江苏、河南,和金国的哈丹部战于三峰,结果,哈丹战死,河南平定。刘昺随河南从事龚忠一起投到睿宗麾下。当时,元军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刘昺犯颜上策,托病求归。睿宗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他胆识过人。于是给他封官授爵,并且把二公主蒲察氏嫁给他。不久,跟随睿宗回到京城,又让他佩索鞑,做了宿卫皇宫的侍卫。

太宗(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立,王公大臣屡次在太宗面前赞扬刘昺的计谋。1235年,元军分三路攻打南宋,太宗派遣太子润端率军进攻陕西、四川等地,刘昺随往。临行前,太宗把西征大事全部托付于他,并嘱咐太子要言听计从。做了西征大都督元帅的刘昺,对部队管束极严。西征大军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6月,太子率兵攻打陇右重镇——石门关,接连好几天攻不下来。攻克后,太子迁怒于那些跟随宋军拼命抵抗的官民,打算把他们全部锁进关内杀死。刘昺进谏说:“抗拒者,臣也;从命者,民也。官民不分,一概加戮,彼何辜焉”。又劝诫太子说:“时之隆替,天之气运也,兵之精勇,上之心膂也。未闻以心膂而能敌天之气运者”。太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释放了被抓的全部官民。1236年兵临四川,攻城略地十分困难,太子下令:“馘虏焚屋,不如令者,尽其罪”。刘昺率兵出战,发现两个读书人只烧了自家的房屋,却不忍心割下自己的耳朵。太子看到后,觉得十分奇怪,问刘昺。他回答说:“臣观二人,举止非常。臣问之,果儒也,故释之”。太子详细地询问他们,情况正象刘昺所说得那样。于是就让他们两人做了刘昺的左右从事。刘昺帮助元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策略,任用南宋降将和汉族地方阶级武装,重用汉人、儒士,因此,秦、蜀皆平。

世祖朝,刘昺担任庆环宁原达鲁花赤,坐镇宁州。时值天旱,他大赦囚犯,让他们恳雍疏,濬川泽,浚沟洫,大兴水利,并亲自到州南四十里的水波湫神庙祈雨,上天感动而应验。因此,宁州百姓赞颂他为“再造之天”。此外,庆环宁原之地,和少数民族毗邻。刘昺克服民族歧视,维护民族团结,使民族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

刘昺死后,葬于今宁县南义乡马户刘家村外,其陵俗称“驸马墓”。他一生功勋卓著,德被梓里。在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宁州知府王某曾为之撰刻“刘公碑”一面,详细记载了他生前的文治武功。其事迹不载于《元史》,乃是元朝最高统治集团势力彼此消长和族分四等的民族歧视政策所致。但是,他的千秋功德永远被宁县人民所铭记。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