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新宁县苏区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9-08-2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1927年8月,王孝锡从兰州回到家乡,与任鼎昌、王晓时、王之经等人,秘密在家乡太昌镇成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邠宁支部(亦称宁县支部),发展党员25人,通过几年的宣传活动,在富有反抗精神的宁县民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从而为宁县革命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30年,刘志丹来到宁县,在早胜、金村、九岘、盘克一带从事革命武装活动,为后来建立革命武装和以武装夺取政权作了有益的尝试,在斗争中教育和培养了一批农村青年骨干力量。从那时候起,宁县已经形成了革命烈火熊熊燎原之势。1933年春,由正宁县榆林子镇青年农民何炳正组织10名农村青年,在宁县平子和正宁县榆林子交界处的水围台村杀死5名催粮要款的正宁民团团丁,夺得5支长枪,转移到宁县平子一带活动,并与红二十六军取得联系,被命名为平子游击队。次年2月,平子游击队改编为第三路游击队第四支队(陕北为第一路,南梁为第二路,关中为第三路,时新宁县、新正县属关中区)。从此正式拉开了宁县武装斗争的序幕。

1933年后季,宁县平子半坡村刘永培、杨兴才、王占义等一批青年农民,不堪忍受地主豪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联系西堡村农民王清殿,秘密组织起一支拥有六七十人的队伍,以大刀、长矛、锄头、镰刀作武器,昼伏夜出,抗粮抗税,打富济贫,与官府和豪绅作对。11月初,一举杀死该村赵新玉、赵老五兄弟,拉出40多人,正式组成一支农民暴动队伍,投奔红军,受到红军第三路游击队政委张仲良的赞扬和欢迎。经过整编,将其中20余人编入正宁游击队(时称四支队),剩余20多人编为第三路游击队第三支队,亦称“宁县三支队”,刘永培经李士新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宁县三支队党支部书记。这是宁县最早成立的一支革命武装队伍。

宁县三支队最初在正宁县西北部一带活动,杀土匪,打土豪,宣传发动群众,不断地武装和壮大自己,逐步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宁县、正宁及陕西黄陵县交界的子午岭山区,先后大闹平子镇,处决了3名为虎作伥的敌特奸细,多次捣毁湫头等镇敌碉堡,摧毁了金村梁掌、麻子掌两个堡子,消灭民团团丁70多名,处决民团头子庞老五、豪绅汪兆明等10多人,为开展游击斗争和地方工作扫清了障碍。宁县三支队很快发展到80多人,成为陕甘边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革命武装队伍,后来编入关中独立营。

这时,中共陕甘南区党委、南区革命委员会已经成立。为了进一步扩大革命武装力量,南区党委指示并委派人员作农民武装首领杨得明的工作。杨得明,原是夏玉山民团的一名排长,后来拉出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另立山头。不久,大部分人员回家务农,杨将枪支隐藏起来,只身一人去长武一带活动。经过反复协商,他欣然同意接受南区党委的主张,交出武器,召回原有人员,组成一支武装力量,被第三游击队指挥部编为宁县第一支队,杨得明任队长,乔占财任指导员。后杨因病离队做地方工作,由樊登魁接任,率部活动于正宁、宁县、合水三县的子午岭山区地带。接着宁县又成立十八、二十、二十一支队,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全县武装斗争如火如荼。

1934年春,中共南区党委和南区革命委员会派李德录、刘永培、李尚勤等到九岘、杨家原一带开辟苏区,成立了南区革命委员会宁县办事处,刘永培任主任。李得录、李尚勤扮作土匠,深入到九岘康原、北庄一带的十多个村子,走村串户,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成立了农民联合会、赤卫军等群众组织,没收了一户土豪的30000公斤粮食,分给贫苦农民,激发了当地农民的斗争热情。10月14日,在九岘栗文杰家中成立了中共九岘支部,米世英任支部书记。与此同时,王占奎等革命青年受习仲勋的指示,同共产党员许兴堂到宁县盘克荏掌一带开辟苏区,并经许兴堂介绍,加入共产党。他们在黄克秀游击队的配合下,成立起荏掌办事处,许兴堂任主任。办事处成立后,在荏掌、潘村、罗后、武洛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工作,组建起一支游击队,张生才任队长,郭秀宁任指导员。当年冬,宁县东部地区在农民联合会、赤卫队和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起了7个乡的苏维埃政权,设立了两个区。一区设立在杨家原的韩坳,辖瓦沟圈、贾邑川、杨家原、九龙川4个乡;二区设在九岘的马洼,辖九岘、平道川、金村3个乡,并先后发展党员40余名。在7个乡全部建立了党支部,两个区均建立了区委和苏维埃政府。一区委书记肖子鹏,苏维埃政府主席张荣德;二区委书记王占奎,苏维埃政府主席杨玉山。至此,一个拥有2区7乡50个村,能够连接宁县、正宁县的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而且新开辟平子、米桥、良平、早胜、长乐等地40多个村的游击区。

11月下旬,南区党委、苏维埃政府派焦怀兴到宁县,主持在杨家原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新宁县苏维埃政府,张有鹏任主席。政府下设财政、粮食、土地、军事、警卫等部门,杨万恒、王立元、胡金玉、谭得智、何聚才分别任各部部长,王占义任警卫队长。同时选举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新宁县委员会,焦怀兴任书记,李得录任组织部长,王秉祥任宣传部长。至此,新宁县苏区完全形成。新宁县辖区东至芦堡梁,西至黑庄子,南至西坡(今正宁),北至盘克罗后堡,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1600户,6000多口人。

新宁县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是在艰苦的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发展的。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次年初,红军主力部队东渡黄河作战,国民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乘机大举进攻陕甘苏区,新宁县首当其冲,全部被敌人侵占。这时,宁县三支队编入关中独立营,北上作战,二十支队在康家原遭受敌军重创,十八支队和二十一支队被敌策反解散,新宁县只留下一支队坚持斗争。一次,队长樊登魁带领4名队员在宇村原活动,行至南仓村与东北军遭遇,战斗中全部牺牲。张占荣接任队长后不久调离,由樊登甲任队长。2月7日,一支队配合独立营和红三团一连,在宁县莲花池消灭东北军1个骑兵排,缴枪30多支,战马30多匹。3月,又在金村庙牙村与敌激战,10多名队员英勇牺牲,队长樊登甲负伤后转移到王家峁一群众家养伤,被宁县庞明胜保安队搜捕杀害。新队长接任后不久,在一次伏击作战时负伤,由王得胜任队长,继续坚持游击斗争。4月,为打通关中苏区与陕北的通道,由曹力如带领红军南路军1个营来到新宁县,给艰苦奋战的新宁县干部、战士和群众极大的鼓舞。一支队积极配合南路军,首战九岘南桥子庞明胜保安大队,战斗中一支队孤军深入,陷入重围,王得胜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中弹牺牲,由崔瑞珊代理队长职务。崔刚上任,即奉命率队攻打合水县吕家寨,不料国民党正规军增援部队已抢先进驻寨内,游击队当即撤退,途中遭到追击堵截,崔瑞珊指挥队员突围时光荣牺牲。至此,一支队5任队长中,4人牺牲,1人受伤,全队仅剩13人,人均不到3粒子弹。王秉祥临危受命,出任第六任队长,他总结吸取一支队成立以来血的教训,加强训练教育,灵活与敌人周旋,积极捕捉战机,主动打击敌人,接连在九里沟、宇村原、观音庙等地取得胜利,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一支队战斗力得到提高,士气大振。接着又在九岘西洼一举全歼庞明胜的一个保安分队,在观音庙除掉保安队长窦光耀,迫使庞明胜保安队退回米桥,刘铁山部撤到早胜,赵让贤部主动求和,不敢再与一支队为敌,新宁县大片区域得到恢复,被围困于深山密林中的新宁县党政机关,在度过了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后,也突出重围,转移到月明原开展游击活动。

9月,习仲勋受中央委派,重返关中主持特委工作,与爱人郝明珠和郭秉坤、张凤歧、杨再泉、高参等10多人,来到新宁县,住在盘克九曲村,习仲勋向新宁县委、县政府的负责人传达了中央瓦窑堡会议精神和在保安召开的政治局会议精神,通报有关情况,了解新宁县的斗争形势,部署工作,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争取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广泛开展统战工作。按照习仲勋的指示,新宁县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加强统战工作,先后与驻金村庙邵家沟圈的甘肃保安大队洪潮庆中队,驻春荣的杨干丞大队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孤立和打击了正宁县周致祥、王德宽保安队,迫使其撤出新宁县。

新宁县党政军民在敌我悬殊的险恶环境中坚持斗争,牵制了陕甘宁边区南线之强敌,缓解了北部压力,使主力红军在东征、西征时没有后顾之忧,为取得这两次重大战役的胜利作出贡献。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实现再次合作,“围剿”新宁县的国民党军队全部撤走,新宁县很快恢复了区乡政权,并在湘乐成立第三区。1937年2月,在关中特委和红军民运科干部的配合下,经过与国民党宁县政府两次谈判,划定了宁县境内红、白区域界线,新宁县属地扩大到130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余人。1940年,在反摩擦斗争中,解放了盘克、宇村等地,分别成立了四区、五区。至此,新宁县共有5个区,26个乡3万多人口。

新宁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起到了连接南梁、陕北与关中的作用;二是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坚强前哨;三是在胡宗南进犯陕甘宁边区时有力地保护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安全。因此,党中央和关中南区党委对新宁县这一块根据地十分关注。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新宁县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呈现出勃勃生机。政权建设以实行参议民主制、贯彻“三三制”原则为中心,县、乡两级普遍建立了包括各抗日党派、团体和各阶层人士参加的参议会和抗日民主政府。在进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计名投票的民主普选中,采用投豆豆、烧香头等方式投票,即投票者按照个人意愿,在写有候选人姓名的碗里投入一粒豆子,或在写有候选人姓名的纸上用香头烧一个小洞,即可代表一票,既实际、直接,又民主、简便,8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投票,气氛十分热烈。“三三制”政策的贯彻,使有威望有才能的党外人士参加政府工作,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促进了稳定和发展。经济建设以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军民大生产、发展合作社、安置难民为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增加了耕地面积和劳动力,促进了运输、贸易、纺织等行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丰衣足食、自给有余。据新宁县统计资料,1942年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县干部和驻军开荒2000余亩,生产粮食4000多石,除保证自己的口粮外,每人平均向延安上交粮食一石多,并且上交资金233.67万元,食盐3.57万公斤,有力地支援了延安。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红红火火,新宁县的秧歌扭红了陕甘宁边区,南仓的社伙头头刘志仁,也因此成为陕甘宁边区闻名的“新秧歌运动的旗帜”。民兵工作空前高涨,区乡普遍成立了武工队、自卫军和民兵组织,训练基干民兵1963名,编为14个连,有长短枪138支,矛杆1225根,设立固定岗哨10余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使人们更加热爱边区,建设边区,保卫边区,每年有200多名青年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80%以上的青壮年参加民兵组织,成为保卫边区的一支强大力量。

1946年10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四十八旅大举进攻关中分区,新正县全境被占,只有新宁县部分地区没有失陷,关中分区和新正县党政机关都转移到新宁县麻子掌一带。当时流传着一句话,“黑牛白肚子,只留宁县一绺子”,足见新宁县根据地之牢固。胡宗南前脚走,马步芳八十二师又跟着进犯宁县,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新宁县人民不畏强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军民团结,顽强斗争,积极支前,为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迎王战斗,午亭子战斗,西华池战斗,九岘西洼战斗,良平阻击战,都是新宁县组织支前和配合作战的。之后,又组织长途担架队,运输队,随军转战西北一年之久,直到全国解放,才凯旋归来。

1949年7月27日,宁县全境解放,新宁县党政机关进入县城,接收政权。8月初,按照西北局指示,撤销新宁县,成立宁县人民政府,共管辖17个区,101个乡。从此,历史在宁县揭开了新的一页。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