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发生在宁县的两次反共摩擦事件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4-04-2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抗日战争时期,宁县境内同时存在两个地方政权机构,即新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国民党宁县政府。1937年10月17日,毛泽东、肖劲光(八路军留守处主任)发布命令,指出包括宁县在内的陕甘宁20余县经国民党南京政府军政部批准,划为八路军募补区域,“此后,以上各县任何友军及行政机关不得抽拨一人一枪,即是上述各县统一战线区域的保安队亦不得补充其他各友军或他调改编”。并将这一精神通知划入八路军募补区的各县行政机关和驻防友军。据此,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团一营约500名官兵,在营长卜万科、教导员陈生续带领下,奉命开抵宁县城驻防,却遭到国民党宁县当局的无理阻挠,先是拒绝一营进城,进城后又处处刁难,既不予解决营房、军粮问题,更不谈防务事宜。几经交涉,方划定防区。一营驻县城东、南区域;国民党宁县保安大队驻西、北城区,3座城门不以防区为限,双方各派岗哨查防,一开始就关系紧张,加之敌方在县长方镇五的策划下不断制造事端,很快形成一触即发之势。三八五旅为了避免冲突,维护大局,调七七○团一营赴庆阳县白马铺,另调警七团一营接防。营长汪祖美,教导员叶长青,防区未变。警七团一营接防后遵照统一战线原则,为和宁县保安大队共同搞好防务,做了许多积极工作。但国民党宁县当局始终坚持其敌视态度,经常制造谣言和纠纷,毁伤八路军的声誉,限制和刁难八路军活动,并与县城北五里铺胡宗南部驻军多次密谋策划,企图把八路军排挤出宁县。1938年1月,方镇五上书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报告其在宁县限制共产党、八路军活动,取消各保抗日救国会,阻挠群众成立抗日后援会等情况,受到甘肃省政府的赞赏,并即复文称“该县长所陈限制其活动范围,以免扩大赤化一节,颇有见地”。方镇五的顽固行为得到上司的首肯,更加肆无忌惮,视八路军为维护统一战线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为软弱行为,变本加厉、不断升级地制造摩擦。一是限制八路军采买,实行经济困扰。七七○团驻宁县期间,国民党就借口停发了粮饷,致使指战员经常吃不饱。警七团一营接防后,这种局面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困难较前更大。为了解决食粮不足问题,一营决定到区乡直接向农民购买,但买粮需持县政府的批条,否则群众有粮不敢卖给。由于得不到批条,所买粮食十分有限。一营又号召各连开荒种地或租群众熟地耕种,又被顽固分子诬为“掠田自耕”,“强拉老百姓耕牛,强占老百姓熟地”,县长方镇五公开散布“陇东的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共产党”的邪说,威胁农民“借地给八路军,就要枪毙”。4月22日,一营指战员到城外九龙川开荒,方镇武带人追去阻挡,双方口角冲犯,几乎当场动武。二是干涉防务。警七团一营营部及一连驻普照寺,二连驻东门内,三连驻南门内。平时门哨双方各派1人,但保安队为干涉八路军防务,随意增岗加哨,出入城门的行人,八路军认为可疑的,保安队坚决放行,而八路军放行的,保安队却扣住不放,双方每天为此争吵不休,甚至刀枪相向。三是破坏群众抗日救国组织。八路军驻防宁县后,积极配合中共陇东特委民运工作人员,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后援会、农会、妇救会,开展抗敌救国活动。对此,宁县当局深感不安,派出大批便衣人员同西峰公署派来的“黄衣队”,打着“改组”、“整顿”的幌子进行捣乱,对不顺从的就乱抓乱捕,胁迫群众退出。四是阻挠八路军征募新兵。宁县是国民党军政部划给八路军的“募补区”,明确以“募补新兵为限”,但国民党宁县县政府却接连召开保甲会议,安排阻挠征兵事宜,撕扯八路军张贴的布告,在群众中严查共产党员,诬蔑八路军是土匪,不让群众应征。凡此种种,形成尖锐对立。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随即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宁县地处陕甘宁边区南部前沿,成为国民党制造摩擦的首选目标。4月,国民党三区公署专员钟竟成一面指示方镇五严密监视八路军动向,一面调兵遣将,积极部署。先调国民党一六五师九八六团陈宗谟营3个骑兵连自焦村移至宁县城附近,分驻庙坪、五里铺及春荣,后调合水县保安大队李鸿轩部进驻南义,同时又以“集训”名义调大批壮丁进城,加强了保安力量。此举引起了一营注意,遂于4月23日晚将保安队东门哨兵驱逐,控制了东山高地。方镇五自恃已对八路军形成包围之势,决定于4月29日晚行动,组织城内保安队进行突然袭击,与城外驻军内应外合,一举消灭八路军。在方镇五秘密部署时,其通讯员和保安三中队中的地下党员权镛鼎等,及时将方镇五的密谋报送给一营,又有西门保安队一哨兵对八路军哨兵表示说,“假如晚上打起来,自己决不会开枪”,种种迹象表明,一场战斗不可避免。营长汪祖美立即在二连驻地召开紧急会议,认为国民党政府一再寻衅闹事,挑起事端,此次又加大赌注,必欲置八路军于死地而后快,不予打击则不能灭其嚣张气焰。指示各连作好战斗准备,给敌人以严厉打击,挫败其阴谋。

4月29日12时许,宁县保安队向警七团一营巡逻哨兵开枪,打死1人,接着,方镇五自率保安队及壮丁队共700多人向一营展开全面进攻,开枪打死八路军战士8人,击伤排长李玉等13人,抢去长、短枪6支。一营奋起反击,经过两天三夜激战,将国民党保安大队及壮丁队击溃,毙、伤、俘400多人,缴枪400多支及部分军用物资,方镇五等逃上辑宁楼困守,预伏在城外的国民党一六五师骑兵连几次出动攻城,均被一营击退,县城遂被一营完全控制。方镇五困兽犹斗,仍声言“不消灭汪营,誓不甘休”,拒绝一营交涉条件,直至5月2日,才达成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听候上峰解决的协议,但因围城部队迟迟不撤,协议终未生效。

宁县事变发生后,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视。5月3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周恩来、董必武等,说明了事件真象,周恩来指示就摩擦事件的解决问题与蒋介石进行交涉。肖劲光也分别致电蒋介石、朱绍良(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提议双方派代表调查处理。国民党方面却迟迟不表态,经再三敦促,蒋、朱方同意谈判,但顽固坚持先恢复原状再撤军态度,使撤围启城协议迟迟得不到实施,直至6月29日才达成《镇、宁两县事件初步解决办法》,议定双方撤退援兵,县长行使职权,恢复4月23日前原状,并由一营担任城东墙警戒等。7月1日,所议各项在双方代表监督之下得到落实。17日,周恩来在上海得悉宁县事件初步解决的消息后,致电朱绍良,望其鼎力维护协议各项之执行,以利团结稳定。

第一次摩擦事件初步解决之后,八路军为与国民党军政当局改善、协调人事关系,于1939年10月中旬,将驻宁县县城的警七团一营移至西华池(属合水县),由该团三营接防宁县县城,营长罗得胜,教导员江洪海。与此相反,宁县县长方镇五却按照钟竟成的旨意,扩充训练保安队,加固城内各据点工事,派3个保安中队分据文庙、县府、辑宁楼、北城等要地,并指示保安队在北城根偷挖地道,埋设地雷,直通警七团三营营部,为再次制造事端加紧准备。这时,国民党正规军九十七师接替一六五师驻陇东,其五七八团一部驻宁县焦村、城关等处。

12月10日晚,方镇五经过长期准备,密谋策划,并在预先与九十七师五七八团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指挥城内保安队、壮丁队向三营发起突然袭击。八路军急起应变,分三路组织反击,发生激战。当晚,三区专员钟竟成急调保安队3个中队和军士队1个分队驰援宁县,九十七师赵旅也派兵从赤城向宁县开进,企图夹击八路军于宁县县城。11日,八路军经与保安队反复较量,击溃其一个分队,一度攻进文庙,冲进县府大堂。辑宁楼在八路军围攻之下,亦“数度频危”。方镇五恐怕重演上次困据辑宁楼的悲剧,急忙“持枪督战”,保安队队长庞明胜一手持枪,一手挥刀,率队“猛冲数次未果”。城北,保安队凭借碉堡工事疯狂对抗,“耗手榴弹八百余颗”。八路军为避免伤亡,退出县府、文庙等处。11日下午4时至8时,九十七师齐团及三区公署保安队、军士队先后到达宁县城下。晚上10时,军士队由北城地道进城,齐团之一连随后潜进,城内外国民党军队增至数千人。同日下午3时许,八路军警七团团长袁渊闻讯,派驻西华池的该团一营赴援;晚8时,二营亦派两个连开往宁县。12日晨,在城外南山、河西坡等处国民党正规军猛烈炮火的配合下,城内保安队、军士队再次向三营发起猛攻,并有国民党飞机临宁县上空侦察助威。三营在内外夹击下,坚持顽强抵抗到下午2时,从东城门撤出县城,退守东山高地待援。城内铁匠权镛鼎等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赴湘乐上齐给新宁县委送信,转报关中分区增援。宁县寨沟子地下党组织帮助七七0团一个班绕过国民党军拦截,给三营送来17箱子弹。13日袁渊率援军与三营会合,反攻县城未克。当日晚,九十七师二八九旅两个连绕道南义,抄袭八路军东山部队后路,被击退。14日晨,九十七师炮兵营从河西坡向八路军阵地猛攻,掩护保安队冲击。15日下午,五里铺九十七师又配合保安队连番进攻八路军东山阵地,均被击退。八路军坚持到天黑,借夜色掩护退出东山阵地,转移到春荣、湘乐一带。16日,警七团三营因营长罗得胜负伤,奉命撤回西华池休整,一营暂驻春荣、湘乐。24日,刘永培带领关中分区地方武装至宁县,攻城未克,撤出南山,于次日攻占了早胜、良平。30日到春荣与一营会合。与此同时,国民党军一六五师从长武向陇东开来,增援宁县。在国民党重兵压迫下,八路军部队于1940年1月撤出宁县县城及附近地区。

1月10日,警七团一营以其二连留驻春荣白虎村,警戒县城与春荣之敌,一、三连由汪祖美带领,进入宇村原,向盘克镇靠近,当晚包围该镇。盘克是插入新宁县的一个楔子,内驻国民党联保主任赵让贤的联保队等武装200余人,多为亡命之徒,装备齐全,战斗力较强,又三面临沟,坚险难攻。一营首先向城内喊话、送信,展开政治攻势,敦促其交械投降,未被理睬,遂于第三日夜开始攻城,经过两天激战,于14日晚,由几名战士攀上城外一棵大树,居高临下射击投弹,掩护其他战士推装满麦草的大牛车接近城门,点燃麦草,引发炸弹,炸开城门。部队攻进城后打死守敌10多人,赵让贤及其保丁被全部俘虏,很快结束了战斗,一营有6名战士牺牲。新宁县即在盘克、宇村成立四、五两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此后,经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据理力争,并向全国发表《反对枪口对内,进攻边区》的通电,揭露国民党“挑拨事端,制造摩擦”的行径,质问其“夺宁县,占镇原”用心何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迫使国民党当局暂时收敛了反共活动,宁县境内也出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