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宁县人民拥军支前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9-04-2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请先听听当年广泛流传在宁县妇女中的几首民歌:

“山丹丹开花红上红,我劝娃他爹去当兵;

老麻子开花结疙瘩,革命成功你再回家!”

“哥哥骑马上前线,妹妹我在家纺线线;

打败鬼子你往回返,英雄才能配模范”。

“毛主席命令往下传,咱们边区大生产;

你种田口来 我织布,支援前线杀敌顽”。

“一盏灯儿满窑亮,我为亲人做鞋忙;

细细纳呀细细绱,穿上新鞋打胜仗”。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说过: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宁县自1930年有了共产党革命武装斗争,宁县人民拥军支前活动就没有停止过,他们自发地、秘密地,或有组织地、公开地为革命队伍送情报、当向导、做军鞋、筹粮饷、运物资、抬担架,以至设医院、置粮站、救护伤员、站岗放哨、修筑工事,帮助攻堡破城,直接参加作战等等。特别是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马步芳派重兵把宁县象梳头发一样梳了几次,村社几乎被洗劫一空,群众生活相当困难,但是宁县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倾其所有,支援前线,保证了部队的战勤供应。正如当年有些群众所说的那样:“我连儿子都豁出去了,还有什么舍不得呢!”请看下面几组数字:

1、全县参加自卫队,游击队和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人数共1963人,其中红军、八路军300多人,解放军700多人;

2、全县自“闹红”至解放牺牲人数321人,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倘有捐躯于野战失缺稽考之人;

3、制作军鞋约50000双;

4、筹集军粮1900多万公斤,食盐3万公斤,面粉、肉食、蔬菜、柴禾难以计其数;

5、组织担架、运输队。担架1624副,人员6000余人;运输队2000余人,骡马2017头,投入磨面、烙馍、修筑工事的人员不计其数。

为支援前线,宁县人民涉千里,厉寒暑,尝辛酸,倾家业,流血汗,抛尸骨,好多家庭父子分离,夫妻相散,这些可歌可泣的往事,岂是后来人拙笔能书的?这里仅辑录数例,或可管窥一斑。

1947年3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八旅、教导二旅、警备三旅和新编第四旅等部一万余人,在合水县西华池与国民党胡宗南部四十八旅、二十四旅一万余人进行鏖战,史称“西华池战役”。新宁县地方武装包括游击队、武工队、民兵等也奉命奔赴前线与解放军一起冲杀拼搏,吴存喜、窦彦华等多人流血牺牲,战役取得彻底胜利。这次战役的支前任务由新宁县独任。战前,关中解放区全部被国民党军队占领,“黑牛白肚子,只留宁县一绺子”,合水县委又奉命撤离,指挥战斗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野战集团军政委习仲勋也只好来宁县要求支前。就这样,整个战役的支前任务全部落在新宁县人民的肩上。

新宁县干部群众闻风而动,首先派担架队去西华池前线抢救伤员,然后进行总动员,全力支前。时任新宁县人民政府县长的王立成在动员会上讲话:“能挪动的全部走,能吃能喝的全部拿出来,能驮能运的全部拉(牵)上,壮年抄家伙,老年人吆车,婆娘娃娃做鞋、磨面、烙干粮”。全县出担架队4000余人,担架840副;运输队千余人,骡马1200头,供给面粉1.1万公斤,小米0.8万公斤,军鞋1.2万双,熟食干粮车载、畜驮、人背,不计其数。就这样,人手还远远不够,连30多名教师、40多名小学生也去了前线,教师负责发放粮食、衣物,学生给伤员喂饭、洗血衣。留在家里磨面、背柴、担水的妇女,有的多次被累得昏倒,爬起来继续干;烙馍的把双手烫得起了死茧。一个个头发蓬松,嘴唇干裂,两眼血红,谁还顾得上照顾孩子和自己的衣着打扮。战役结束后,新宁县千余人的运输队,随军转战十个月之久,长达650多公里,还有一部分人转战一年零四个月时间,长达2500多公里。对新宁县这次大规模支前活动,中央领导和西北野战集团军领导都多次进行了表扬,延安、关中的报纸也接连登载了这一惊天地、动鬼神的事迹。

再说几个拥军支前的模范人物。权镛鼎,宁县城东沟人,家本富裕,有地百亩而不惯坐享,自小学会一手做“铁活”的好手艺,本来是不愁吃不愁穿的。但在刘志丹“闹红”时就热了心,宁县发生摩擦事件那次,他给八路军及时通风报信,八路军突围撤走后,权与子女亦随军撤离宁县,国民党当局即毁其家,砸烂家具,拆毁房屋,挖掉树木,女人卧病在炕亦被用枪托打死。儿子偷着回家探母遭捕,后被八路军救出。从此,他与儿子、女儿一起专心致志地为八路军、解放军修枪械,部队走到那里,父子仨跟在那里,有时情况紧急,枪械驮运不及,他们便肩挑背扛,连小女也背数条枪行走,十余年间,他们辗转陇东和关中各地,有次在合水太白附近的刺儿沟驻地修枪时,不料枪机走火,打死了24岁的儿子积存,而他仍与女儿继续为部队修枪不止,直到解放后才回家安居。

宁县盘克刘逢浩家,三年内供给战士、干部吃饭用粮18石之多,而他一家还经常吃野菜、粗饭食。援西军途经宁县时,新庄石怀甫家一次捐粮60石。九岘康家原有位董大妈,让被敌追捕的县独立营管理员段英占躲在自己家中,当敌人来搜时,她双膝跪地,称段是亲生儿子,生病忌生人,骗走敌人。九岘龙池村群众张喜旺,用千辛万苦赚来的3块大洋,买了一只大肥猪杀掉,专为30多名伤员补养身体。中村乡群众杜伯林,变卖家产为伤员治病,敌人知道后把他抓去严刑拷打,罚他苦役3个月。盘克梁掌傅振琪一家,出动6头骡子3个人支前,一直随军转战到榆林、沙家店等地,时达半年,6头骡子全部丢失,他却说:“只要仗打赢,骡子丢了算个啥!”

这就是宁县老区人民的精神,它是一种追求,一种风范,一种政治优势,继续发扬光大这种老区精神,必将激励当代,催奋后昆,把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推向更加辉煌!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