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唐俑精品展室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文学艺术,诗歌创作,书法精粹,民窑技术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及 “唐三彩”的出现,都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陶俑正是借鉴各种艺术成就的结果。
宁县博物馆所藏唐俑主要有风姿卓绝的人物俑,如文官俑、侍女俑、杂戏俑、牵驼俑等,气势古怪的镇墓俑,神韵稚朴的动物俑,如陶骆驼、陶马、陶羊等。
展厅一角
第一单元:风姿卓绝——人物俑
陶俑在唐朝时期大量的出现同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异域的各种风物、衣饰、形象,皆为唐人吸纳,成为时尚,亦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终于成就了唐俑的繁荣,唐人往往以精细雕塑、华贵妆銮打扮陶俑,不仅有彩绘陶俑,还有精美无比的三彩釉陶俑。宁县出土的陶俑多彩绘,彩绘陶俑是古代人在烧好的陶俑上,根据其陶俑的造型特点,先用白色陶衣打底,再用各种颜色描绘出其突出部位,使其显得更加形象逼真。人物俑包括有文官武吏、乐队仪仗、男仆女侍、行商艺人以及外国的遣唐僧侣、使臣、客商,开放的社会风气、繁荣的经济使唐代的陶俑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第二单元:气势古怪——镇墓俑
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人相信灵魂不死,到冥间还会过同现实一样的生活,所以常在墓中放置各种各样的随葬品供死者使用。同时他们也认为在阴间鬼怪横行,对死者构成威胁。为了驱邪避崇,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为了达到恐吓盗墓者的目的,古人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墓中放置镇墓俑。在繁荣昌盛的宁州,在墓葬制度习俗上也出现了新的特色,随葬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镇墓俑,而镇墓俑则以天王俑和镇墓兽为主。
彩绘天王俑,天王头戴尖顶双翅盔,面相威严,竖眉瞪目,八字胡外敝,唇厚口张,身披铠甲,左手叉腰,右手上举执兵器,左脚踩兽背,右脚踩兽头。它保持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外廓大而形简,造型结构粗壮凝重、虚实相生、繁简互映,同时也使之有了坚实的基座,增加了视觉的稳定感,体现了艺匠们高超的艺术。
彩绘镇墓兽,镇墓兽蹲踞式,面呈狮首形,头生一角,肩饰巨形火焰状。昂首挺胸,双耳竖直。圆目半闭,大口微张,鼻孔上扬,两颊髭须纷飞,前肢支撑,后肢蹲踞,獠牙露齿,这种集多种动物于一体的理想造型,把镇墓兽那无比威严,蕴含着无穷活力的神韵发挥到了极致。唐代雕匠师以夸张的手法,把镇墓兽凶煞气势表现得林漓尽致。
第三单元:神韵稚朴——动物俑
唐代对骆驼的形塑十分出色,骆驼早在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于随葬明器中,到了隋唐,骆驼成为丝绸之路和两京联络时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单峰、双峰、或坐或立,有将起立前行状的,也有负行李正待起程的,有迈步前行的,有张嘴嘶鸣的,充分反映了巧工良匠敏锐的观察力和细密的工艺技术。而马俑也显示出特殊的地位,数量上独占鳌头。唐马在艺术形象上粗壮高大,用各种造型、颜色和饰件来表现人们特殊的情感,创作中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即便是普通的马匹也追求俊美华丽,有的俯首静立,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举足待发,有的安步徐行。极具盛唐风格,体现了大唐王朝繁荣昌盛的景象,展现出了唐代高度的艺术价值,为研究盛唐社会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
部分展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