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民俗文物展室
宁县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俗艺术主要有:香包、刺绣、雕刻等十大类160多种,其中石雕、皮影、刺绣被中国民俗专家靳之林教授称为“宁县三绝”。
宁县皮影主要分布在瓦斜乡,这主要归功于皮影戏在当地的盛行,据史料记载,我国的皮影始于汉代,至唐时较兴盛。有人这样来描述皮影,“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剧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
皮影雕刻艺术以其严谨精制、刀法多变的特点著称。雕刻手法有阳刻阴镂,有凿刻并蓄,有阴阳辅刻等,在庆阳市连续举办的五届香包节上,皮影都代表我县“一绝”参加展出,并获得多项奖励。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精湛的雕刻技艺,有较高收藏和艺术价值。
香包”一词早在《诗经》、《礼记》中已有记载,那时称“佩帏”、“容臭”、“香囊”。据考证,最迟在唐宋时期庆阳民间就有绣制并佩戴香包的习俗了。庆阳香包绣制,在民间又称为“绌绌”、“耍活”、“荷包”,从狭义上讲,就指端午节给孩子们佩戴的香包;从广义上讲,则包括所有的绣制品。它不同于苏绣、湘绣、粤绣、川绣那种细腻、华丽、温柔,明快的特点,而是粗犷、原始、古朴、神秘,最具黄土高原那雄浑、厚重的风格。2006年5月,庆阳香包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
香包的鼎盛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清代到民国初期。清代满人入关,对香包也很重视,无论男女都喜欢佩戴香囊。如《红楼梦》中多处提到香包、香囊;二是改革开放后。庆阳人抓住民间这一习俗,引领到“经济市场”,一变原来观赏赠品而成为了商品,使香包的造型和创新,出现了亘古未有的繁荣局面。
陕甘宁边区时的新宁县,在抗日战争阶段,党政军民万众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踊跃支前,如纺纱车、独轮车、风车、织布机等这些农具在当时均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为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风车
独轮车
部分展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