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人文历史>详细内容

贞元铜钟

来源:博物馆 作者:孙小能 发布时间:2014-07-1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贞元铜钟原为古宁州普照寺的法器。

\

\

据记载,普照寺在唐德宗贞元7年(公元791年)就已存在。南宋时,宁州被金占有,因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为消灾免祸,于金贞元4年(公元1156年)由宁州的军政长官(显武将军前同知河东北路转运使事上骑都尉弘农县开国男舅)扬仲武主持收集荒铜万余斤,连同原寺内700斤铜钟,熔铸成这口重7700斤的大铜钟,悬挂在钟楼内,以震幽冥。钟高2.2米,厚0.1米,口径1.5米。钟钮为双龙首饰,龙身隆起呈弓状而穿,肩饰卷枝莲瓣13朵,腹上部施雷纹一周,下部饰回纹一周,钟耳为8朵葵花,耳上部施忍冬花、缠枝花纹饰。腹有铭文,记述铸造铜钟的经过。其形美工整,击之十里可闻其声。原钟楼在清同治年间因动乱曾被兵毁,光绪年间募捐重修。民国9年因地震重毁,民国13年知事岳世英主持重修。1981年被甘肃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将铜钟由宁县印刷厂搬迁于博物馆修建钟楼保护。该钟比庆城县的金泰和(公元1201年)铁钟早45年,因此两口钟并称为“姊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