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周时周族的音乐
先周时期周族有自己的音乐,叫“豳龠”,也就是豳地(宁县一带)的音乐。周族把它带到关中,西周建立后仍作为本族音乐而存在。它在当时以华夏正声为正统的礼乐中,仅次于华夏正乐,为次正乐。
“豳龠”是地地道道以宁县为中心的豳地之乐。《周礼·春官·龠章》:“掌土鼓,豳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者物。”可见,当时的豳龠就已自成系统了。
周族以农业起家,一直又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姬弃到西周末,领导近一千多年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潮流。他到宁县这个适宜农业发展的地方,又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为他们立身之本,从而全面开发了此地的农业经济,把这一地区很快带入农业经济时代。古人认为庄稼丰欠是社神(土地神)、谷神(后稷)和天神赐予的,因此他们每年在春、秋季都要祭社,耕种收割祭田畯(农神)、十二月祭蜡(百神),祭祀时要唱歌、奏乐、跳舞,让诸神快乐,好赐福予他,《豳龠》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祭祀时所用乐器主要有“龠”、“土鼓”。“龠”是三孔笛、七孔笛及竹、芦苇组合成的排箫类吹奏乐器,也不排斥有“埙”(俗名“哇鸣”)。“土鼓”是瓦盆一类瓦器上蒙兽皮做成的一种鼓。这种鼓在秦代还大量存在于民间。“渑池会”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让其敲瓦盆,意在羞辱秦王—— 秦地是用瓦器做鼓,非周天子当初所封正牌诸侯,实际上在周初他们还是一个共同祖先。尽管这几种乐器非常简单,不被华夏之族当作正乐看,它却是周族豳地极其重要的音乐,周民通过它们达到人神交流,作为他们的精神武器鼓舞这个落难于戎狄间的华夏旧帮。
周族下关中建西周,成为华夏国家的正统统治者,继承了自夏以来形成的华夏主体文化。华夏主体文化中有一种标志,就是华夏正声—— 音乐。周公制定礼乐时,主要的国乐就是华夏正声:“《王夏》、《肆夏》、《昭夏》、《驺虞》、《采芹》、《采蘋》、《采薇》等”。据《周礼》的音乐猜想,周公制定礼乐时产生了一个矛盾:华夏正声历来由夏朝和商朝正统继承使用,周族继夏商之后做华夏国家天子,当然要行华夏正声,而自己部族在以前的500年间一直生活于戎狄之间,其一半习俗已为戎狄成分,连音乐也成为一种戎狄之声。礼乐不行华夏正声,不足以表示为华夏天子;若行正声,“豳龠”已渗入周人骨子数百年,其又与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把本族之乐置于何地?必然要被别人叽笑数典忘祖。更有一层,周人夺取全国政权是联合戎狄等西北、西南少数部落民族才实现的,周人不能制礼乐时把他们排除在外,而且他们实行的“五服”制,各诸侯及其使者还要定期朝王见驾,没有他们的音乐怎么能行呢?
周公解决的办法,设了三种音乐。第一,华夏正声,用于国家礼仪及庄重场合;第二,次华夏正声,周族本乐“豳龠”,用于庄重场合和祭祀活动;第三,“四夷之乐”。这三种音乐,较好的处理了矛盾关系。各乐都设专门官员管理,其中本族之乐“豳龠”由“龠师”负责,以教国子习乐习舞,他们并且组织两支专门乐队,一支在正式场合为国王服务,一支为祭社祈年服务,前引“龠章”就是后一支乐官,专管祭社祈年的本族文化之用乐。周朝的三种音乐平衡了各种关系,又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从而推行了维护国家的思想,达到了其统治目的。
“豳龠”是一支号角,鼓舞周人向着光明未来前进,在艰难困苦中而毫不气馁;“豳龠”是一种精神,表现上古先民的纯朴和虔诚;“豳龠”是一种动力,促使周人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豳龠”还能复原吗?它将会给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全面小康的宁县带来什么呢?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