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善上疏请减宁民赋
从元末到清初300年间,长期战乱和巨额的浮粮空税使宁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农民纷纷出逃,耕地大量荒芜,到处呈现出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广泛流传于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宁民赋》哀告号哭:“刀剑剩有余生几,鬻女沽男泪血溅;试问民生何至此,茂草深林赋百千”;还有人写诗哭诉:“荒深犊弱难为力,旱久苗枯已绝根;旧谷无余新谷没,追呼日日又敲门”。据此,当时宁州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景况可见一斑。
宁州粮赋重于毗邻州县,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的元朝守将李思齐是始作俑者。李思齐(1323--1374)元末将领。字世贤,罗山(今属河南)人。至正十二年(1352年),和察罕帖木儿镇压红巾军,转战河南、陕西。至正十八年,驻兵凤翔,官陕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章,割据一方,和其他将领自相攻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徐达率领的明朝北伐大军在潼关打败后,退守宁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7月,徐达兵临庆阳,进逼宁州。李思齐在县城的南山上筑城屯兵,凭借险要的地势,负隅顽抗。明军久攻不克,触怒了明太祖,加重了宁州赋税一倍。成化年间,宁州的皇粮要供给宁夏等地一十八仓。后来老百姓实在交不起了,就要求改交白银。当时其他州县,每石粮食折合白银八钱,但因宁州小米便宜,每石才值白银三、四钱。隆庆年间,毗邻州县发生了灾荒,暂借宁州的粮食救济。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归还,最后朝廷又把它充公作了军粮。到了万历年间,朝廷又加派九厘银两,不知道什么缘故,安化、合水等州县,每亩只加收银两四厘三毫零,宁州却每亩要加收银七厘四毫零,比其他四县每亩多收银三厘一毫零。清初,初任宁州的地方官员没有明察乡里的弄虚作假,把无主荒粮、有主荒粮和熟粮三项混淆,致使9年之内,朝廷向宁州多征收了1900多两白银。长期的浮粮空赋,致使宁州耕地面积从明初的11700顷,降至清初的1000顷,人口也由原来的16000人,到顺治七年仅存3700人。到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年),宁州百姓生活无着,走投无路,卖儿鬻女,男号女哭,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困难。后来又因为连年干旱,瘟疫流行,加之重赋所逼,百姓相率出逃,田园荒芜,野露白骨,惨不忍睹!
为了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300年间宁州的农民和地方官吏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赋重积弊的强烈抗争。顺治十一年(1654年),山东胶州进士韩魏知宁州,他体谅怜恤百姓被累世重赋所逼的困苦之情,曾上《议减偏重浮粮原详》书给有关部院,痛切陈词宁州赋重积弊的原因,要求朝廷按毗邻的四个州县的标准征收赋税。他说如果朝廷这样做了,宁州每年的赋税再完不成的话,那么我心甘情愿地接受斧锧的刑罚。其爱民体恤之心,是多么的诚恳啊!康熙四年(1665年),庆阳知府傅宏烈上《请免庆属钱粮第一疏》,据实恳奏宁州“每一亩地,税银五分六毫七丝三息九徵八纤,比安化、合水四县多一倍”。康熙八年(1669年),福建晋江贡生丁栋知宁州,怜悯宁州田赋偏重,民不聊生,为民请命,朝廷豁免了一些浮粮。老百姓非常感激他,为他修建了“报德祠”。但是宁州的巨额赋税还没有从根本上核减下来。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院右副都御史华善出巡甘肃,到了宁州。他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悲惨景象,连夜写成奏章,飞骑上报。他在奏章中说:我到宁州巡视的过程中,“地方官员和老百姓一路拦截,前面的哭,后面的喊,请求减免浮粮空赋的言语恳切拳拳。悲惨的场景,让我都不忍心再看下去”。老百姓看到地方官员多次上奏,没有成效,“希望繁重的浮粮空赋减下来又没有门路,没有办法活下去,群情激愤,他们没有长远的打算,只得出外逃难,致使大量的土地再一次荒芜。”华善的《题减浮粮疏》,经部院商议后提交康熙御批,由于清初推行所谓“轻徭薄赋”的农业政策,宁州的巨额空头粮赋终于减了下来。至此,为害宁州300年的重赋才得以削减。
华善体恤民情,为民请命的优秀事迹,后来被载入《宁州志》书,勤劳善良的宁州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千秋功德。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