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民俗一绝、馨香溢世的宁县香包
“五月里来五端阳,糯米粽子荷包香。”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宁县各地的大街小巷挂满了妇女们精心绣制的各式各样的荷包,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芳香扑鼻,让人感到踏进了民间艺术博览会的殿堂。
宁县妇女正在制作香包
香包,俗称荷包,耍活子,或“搐搐”、“绌绌、或绌儿”,古时称香囊、香袋、香球、佩伟、容臭、《尔雅.释器》曰:妇女之纬,谓之“缡”,又称“香缨”。《礼记》云:“五彩谓之绣”,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有玩赏装饰之功能,又因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除毒、杀菌爽神的功效。宋代,官吏朝服上开始佩带香包,香包的礼仪作用愈加明显。香包是古代男耕女织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香包从狭义上讲,是指里面填充丁香、雄黄、艾叶、冰片、藿香、苍术等有芳香除湿功效的中药材,外表绣以各种图案的实体造型工艺品。广义讲香包还包括没有填装香料的各类刺绣工艺品,如鞋垫、肚兜、帽子、枕套、台布、门帘等。
串串绣
丹梅拖鞋
蝴蝶灯挂件
九凤朝阳挂件
鲤鱼灯挂件
龙灯挂件
手工刺绣的耳枕
手工孔雀摆饰
香包在宁县的历史已有千余年。宁县的香包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一珠而已。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手法多样,有手绣、锁绣、补绣、纳绣、套绣等,在缝制中有剪样、锁边、打结、绣样、穿珠等工艺。其针工细密,绣中罕见。
宁县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一是头戴型:主要供孩子们头上佩戴,常用布和彩线做成虎头、猫头、兔头及各种动物头型帽,端午节戴上以驱邪护身。二是见卧型:一般以猛虎雄师为图样,绣成头大身小、有爪无腿的老虎、狮子,缝在孩子们肩上,以驱邪恶。三是胸挂型:这种类型样式繁多,内容庞杂。一般用双股线把香包连起来,挂在胸前衣扣上,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内容常为体现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表达妇女们盼福求安,五谷丰登的心愿。四是背负型:这种类型主要为“五毒背心”。刺有蛇、蝎、蜥蜴、蜘蛛、蜈蚣等五种小动物的图样,缝在孩子们上衣的衣背上。这些小动物本是有毒的,端午这天却要佩戴在身上,表达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五是脚蹬型:多为飞禽走兽型的图样,如虎头鞋、猫头鞋、蝴蝶鞋、兔儿鞋等,这种香包左右鞋双双对称,古以左为阳右为阴,寓古哲学阴阳平衡之理,取避邪护身、成双成对、并蹄腾飞之意。
宁县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其显著特点有四:
一是原始生态文化味浓。宁县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工艺刺绣中,大量蕴藏着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痕迹,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如用绿布卷成盘蛇,再扎上几个梅花,便是龙的化身。它是龙蛇崇拜和以龙蛇为图案的原生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遗存。
“五毒”香包是宁县香包典型的一种。人们平时惧怕蝎子、蜈蚣、蛇、蜥蜴、蜘蛛这些有毒的动物,尤其惧怕这些动物会伤害小孩。为了驱邪,以毒攻毒,端午节这天,大人给孩子带上绣有“五毒”的荷包,挂在背上,或做成“五毒”肚兜、“五毒”坎夹穿在身上,祈求安康。宁县传统习俗把青蛙、蛇、蜥蜴当作神物,据考证,蛇和蛙是皇帝族的图腾,因此,端午节这天人们都要佩戴绣有蛇、蛙的刺绣香包。据说孩子们戴上绣有龙、蛇、蜥蜴、虎等动物图案的香包就会受到神灵的保护,保佑他们平安成长。“五毒”中的蜈蚣、蛇等动物也都同生育有着某种联系。宁县民间谚语说:“梦见虫(蛇),主婚姻”,“梦蛇生贵子”,以及俗语“长虫钻裤裆”,即可印证。
二是表现手法奇异多样。宁县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各种动物香包,或头大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头狮虎,一般头比身大,有爪无腿,充分发挥思维间,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绣。
三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寓意深刻。驱邪祈福,是宁县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香包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产品,宁县人民巧借动物的自然属性,汉字谐音,通过借喻、象征、借代等手法、对它寄予了深刻的文化含义。比如有以动植物象征的手法表现寓意的。孔雀、凤凰为异鸟珍禽,象征吉祥富贵;牡丹称为“富贵花”,象征大福大贵,荣华富贵;桂圆象征团圆;金橘象征吉利;喜鹊古人称能知时报喜,象征喜事盈门;虎为百兽之王,威武勇猛,象征刚健有生气。香包还有以汉字谐音手法表现寓意的。如把枣、花生、桂圆、莲子放在一起,寓意“早生贵子”;把莲花、鲤鱼放在一起,为“连年有余”;把桃、五个蝙蝠放在一起为“五福庆寿”、“五福临门”;把三个羊、一个太阳放在一起为“三阳开泰”;把喜鹊、梅花放在一起为“喜上眉梢”;把柿子、百合花、灵芝组成图案,为“百事如意”等等。
四是审美观点独特。它不从物质生活着眼,而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与专业美术有天壤之别,很多专业美术家认为是无法理喻的东西,在宁县民间艺术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比如香包“猫吃老鼠”,在猫肚上绣几个小老鼠,在他们意念中,猫吃掉老鼠后,老鼠还活在猫肚里;香包“两面人”头上前后都长鼻子、眼睛、嘴,这是他们对人体五官功能健康的一种理想化的祈盼。
宁县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有以宗教文化为载体的;还有以花鸟鱼虫为内容的。一个个小香包,浸透着妇女们的勤劳和智慧,是她们智慧的结晶,是她们希望的化身。香包里散发着浓郁的民俗气息,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宁县香包以独特内涵、独特造型和独特手法、寓意深刻名扬于世, 被誉为“活的化石”,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们的一致赞誉和肯定。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市为“香包刺绣之乡”。
香包是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民俗艺术,充分展示着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地方风情、民族特色。这种民风民俗散发着古代文化的浓厚气息,是远古文化中一种具有强悍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散发着的艺术魅力已远远超过工厂、作坊和成批设计制作的工艺品,因此引人注目,外商竟购,是绝好旅游纪念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刺绣大师现场指导
宁县旅游商品展销中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