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荷花舞之乡
《荷花舞》是宁县境内一种颇受群众喜爱的社火舞,在当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种舞蹈,动如行云流水,极具轻柔飘逸之态;静又似芙蓉出水,含苞待放。1945年,宁县“陇东秧歌大王”刘志仁,带领湘乐南仓社火队,在延安首次演出《荷花舞》,一炮走红,受到毛主席、党中央的高度赞扬。从此,《荷花舞》蜚声陕甘宁边区。50年代初,由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编导,中国青年代表团排练,赴波兰参加世界青年舞蹈联欢节的演出,获得金质奖。戴爱莲亦因《荷花舞》而一举成名。
《荷花舞》的主旋律是宁县广为流传的《杨燕麦》曲调,当美丽的少女们踏着轻盈的步履轻轻地舞动着手里的草绿色纱巾,幽雅地“坐”在云彩点缀而成的花盘上,唱着“太阳出来照山乡,彩霞万道闪金光;流水清清映蓝天,晨风轻轻歌声扬”的优美旋律,翩翩而舞时,令人眼花缭乱,如痴如幻:这究竟是在江南水乡的“荷花淀”里,还是在管弦伴奏的舞池里?那一个个舞姿轻盈的少女,简直就是一朵朵初绽的荷花,墨绿色的地毯犹如一湖涟漪荡漾的清波,八朵十朵,十朵八朵,闭了绽了,绽了闭了,白云蓝天,歌声琴声,笑声掌声,简直把观众带向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
《荷花舞》在宁县是人见人爱,咋看咋顺眼,浑身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群众舞。它演出不受场地限制,庄头院落,大街小巷,无不是《荷花舞》张扬的舞台,其群众性可见一斑。
《荷花舞》属集体舞蹈,演员一般都在几十人以上,最少不下6名,在表演形式上,分边歌边舞和只歌不舞两种。边歌边舞,即在音乐伴奏中轻歌曼舞,舞姿以甩纱带为主,身段一扭三弯,摇扭相配,颇似风吹杨柳的轻柔之态。歌词有四段,每段四句,大多是描写人间自然风光,反映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安居乐业的纯朴情感。在《杨燕麦》优美的旋律中,演员轻盈的舞姿,往往给人以耳目清新、心旷神驰的艺术享受。只歌不舞,即在歌唱完以后,姑娘们便在“龙摆尾”、“燕穿梭”、“剪子股”的花样图案中,踩着碎步,尽情的起舞,一会儿如天女散花,一会儿似金蛇狂舞,令人目不暇接。托盘上的云朵和莲花在人们的视线中亦如少女优美的身段轻曼而舞,人群中仿佛已经弥漫了一种云朵的轻盈和莲花的清香。
“荷花舞”,堪称舞中之精品,宁县因有“荷花舞”而骄傲。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