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详细内容

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来源:文化局 作者:文化局 发布时间:2014-06-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基本概况

宁县故址,史载万世。东倚巍巍子午岭之膀,天宝物华,气象纷呈,西襟滔滔泾蒲河之怀,人杰地灵,古韵昭昭。新石器时代,人类就繁衍在县域各地。夏代成为国家基本版图的组成部分。商代为北豳,周先祖公刘在此拓荒务农,开创基业,属周族发祥地。秦代建置义渠县,西魏时期改称宁州,一直沿袭到清代,公元1913年(民国2年)改称为宁县。宁县文化底蕴深厚。经历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古迹,三河奔流,四山相歭。坐落在湘乐古镇的宋代砖塔向我们展示了昔日砖匠们的精湛营造技艺。风雨飘摇的辑宁楼,标志着明清时期宁县县城的雄壮与繁华。狄梁公庙碑记录了唐代大政治家狄仁杰的历史功绩,悬挂在县城普照寺铜钟向我们传达了佛教文化在宁县的兴盛。宁县境内民间文化保存完好,文化遗产异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共分十六大类100多个小类,特别是石雕、皮影、刺绣制作技艺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被中国民俗专家靳之林教授称为“宁县三绝”。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宁县境内蕴藏丰富,种类繁多,具有不可磨灭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印象。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到目前我县已申报审批省级项目3个,分别为石雕艺术、皮影雕刻技艺和戏剧头帽制作技艺;市级项目14个(涵盖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3个),分别为香包绣制、陇东窑洞民居、唢呐艺术、剪纸、石雕艺术、皮影雕刻技艺、戏剧头帽制作技艺、民歌、高跷表演艺术、宁县社火表演、手工擀毡技艺、民谣、谚语、花灯制作;县级项目65个。公布省级项目传承人4人,市级项目传承人25人,县级项目传承人97人。

全县新组传习所6个(皮影雕刻技艺传习所、石雕艺术传习所、戏剧头帽制作技艺传习所、宁县剪纸传习所、香包绣制传习所、手工擀毡传习所),建秦腔自乐班5个、社火队23个、民间演出队5个,这些文化培训队伍让我县农村文化能人逐年增加,全县有香包刺绣、石雕艺术、皮影雕刻技艺等项目艺人1.6万多人。有“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3名,“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54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38名。有香包刺绣艺术大师53名,石雕艺术艺术大师6名,皮影雕刻技艺艺术大师8名,唢呐演奏艺人127名,社火艺人2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