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详细内容

古风古韵的民俗工艺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2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诗经·豳风·九晟》诗云:“我觏之于,衮衣绣裳”。可以想象当时宁县刺绣工艺之昌盛。《诗经·豳风·七月》诗云:“蚕风桑条,取彼斫斧,以代远扬,猗彼女桑”。“载玄载黄,我采孔阳,为公子裳”。这些描写说明当时宁县的养蚕业已经十分发达了。宁县香包正是古豳国文明的遗韵所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巧手编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他们的民俗工艺产品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却奇迹般的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更为现代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宁县民俗工艺主要有香包、刺绣、剪纸、石雕、皮影、戏剧头帽。这些工艺品在明清时,就在全国闻名遐迩,为时人所重。从民间收藏的明清披肩、嫁衣、香囊等工艺品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宁县民俗工艺的艺术水平。

刺绣是宁县闺女出阁前的必修科目。姑娘一过十四五岁,便在娘家习针练线,为自己制办嫁妆。她们的活计主要有枕顶、鞋垫、烟包、裹肚、针葫芦、香包等。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五月五,五端阳,忙坏家家巧姑娘,绣荷包,绣清香,偷偷送给如意郎。”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香包不仅在农村广为流传,而且成了城里人收藏的新宠。宁县妇女的刺绣作品已在内地西安、兰州、银川和东南沿海地区十分走俏,近年又被外国人所喜爱,远销世界各国。每年端午前,数以万计的宁县妇女带上自己精心制作的香包走州过县,为她们换回了丰硕的收益。在第一、二、三届中国·庆阳香包节上,宁县香包倍受国内外宾客关注,雷绒子、巩娥子等刺绣艺人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剪纸在宁县是十分普遍的,早在70年代省、地群艺馆就在宁县多次举办剪纸培训班。1978年,在省城兰州还专门举办了“早胜公社农民剪纸展览”,庆阳地区为之印制了剪纸专集。2003年,县文化馆还印制了尚秀琴剪纸作品集。雷绒子、尚秀琴、张憨虎等人的剪纸作品不断流往域外。尚秀琴、张憨虎等剪纸艺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早胜镇樊村青年张憨虎,在兰州办起了个人剪纸工作室,并多次在兰州、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剪纸作品展,他的剪纸被《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兰州晚报》、《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石雕,近年成绩最突出的要算湘乐镇庞川的庞清河。他在继承宁县传统的石兽雕刻的基础上,对佛像、人物、故事等题材大胆涉猎,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质朴憨厚,虽信手为之,却浑然大气,令人回味无穷。在第一、二届中国·庆阳香包节上,他的作品受到了我国著名民俗专家靳之林、李寸松、王光普的高度评价。庞清河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皮影制作是宁县民俗工艺中的又一朵奇葩。早在清末瓦斜原沟杨氏就有皮影作坊,他们制作的皮影在陕、甘、宁周边地区远近闻名,方圆皮影戏班大多采用他们制作的皮影。建国后曾获全省皮影制作一等奖。改革开放后,宁县皮影戏衰落,杨氏传人杨维勤对皮影制作工艺大胆革新,其作品精妙绝伦,一经装框即为格调高雅的艺术品。在第一、二届中国·庆阳香包节上,杨维勤的作品均获一等奖,在第三届中国·庆阳香包节上,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戏剧头帽是太昌乡申明村的绝活,为全市仅有。他们的戏剧头帽款式古朴,制作精良,倍受陕甘青地方秦剧团和民间自乐班的青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根植于乡土深处的传统民俗工艺,以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县上成立了民俗工艺开发公司,民俗工艺品以其精巧的构思和精湛的艺术走向海内外。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