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有名的“戏窝子”
戏剧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宁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北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宁县宇村庙南堂寺内就建有戏楼,今实物犹在。当时戏剧与祭祀密切联系,也是一种祈祷神灵佑护的祭拜形式,那里有庙宇,那里就有戏楼,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庙会文化活动,被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经久不衰,而且越是国泰民安的时候,越发兴盛。
宁县历来是出人出戏的地方。清穆宗同治八年(1689年),宁县湘乐宇村李聚才创办了一个秦腔班社,活跃在县境东区一带。清德宗光绪28年(1902年),宁县城窦广来创办宁县三胜戏班,为董志原至陕西关中一带最早的戏班。清宣统二年(1910年),宁县太昌王九信创办王九信戏班,演出遍及陕西关中及陇东17县,影响很大。1932年,陕西铜川人杨振藩在早胜创办宁县振兴社,唱红早胜、董志两大原。民国36年(1947年),宁县自卫大队组建秦腔剧团,开陇东官办剧团之先河。1949年10月,新生的宁县人民政府组建宁县人民剧团,1952年被陇东地区所接收,足见当时宁县人民剧团力量之强盛。解放后,宁县戏剧事业获得了新生,演出活动空前活跃,除了县级专业剧团日益壮大外,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早胜、太昌、中村、和盛等地都成立过专业或业余剧团,还有皮影、木偶等戏班也红极一时。
宁县的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过一批戏剧精英。如三胜戏班的徐大喜、窦广来、一枝花,王九信戏班的李卜娃子、冈其娃子、金海、李君子,振兴社的翟登云、姚庚升、王兴民,他们都凭着自己的表演绝招唱红四方。当时群众编顺口溜赞曰:“徐大喜的马踏,走进三原谁不夸”,“一枝花的大上吊,满城百姓谁不到”,“窦广来溜丑,看上十遍不想走”,等等。特别是曹应辰、畅金山、张庆美、尚志高、李德山、窦凤琴等,更是名噪一时。畅金山,河南汶上县人,落户于宁县焦村乡,专攻花脸,其唱腔跌宕有致,表演风格激越、刚毅、浑沉,代表剧目有《大香山寺》、《马武取洛阳》、《下河东》、《八件衣》等。张庆美湖北省郧阳县人,后定居于宁县城关坳刘村,入陇东宁州三胜戏社,京剧、汉剧、秦剧均具功力,后专攻秦腔大花脸,融京剧之高亢细腻、汉剧之委婉清脆、秦腔之激昂粗犷于一炉,代表作有《打龙棚》、《牧虎关》、《取洛阳》、《苏侯进旦妃》等。尚志高,宁县新庄乡人,入宁县自卫大队剧团、宁县人民剧团,主攻须生,其绝活为“耍帽翅”,对转翅、颠翅、双转双颠等各种技法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其代表作有《打镇台》、《四进士》、《薛刚反唐》等。李德山,陕西人,落户于早胜李家,主攻净角,唱腔宽宏浑沉,《铡美案》是他的看家戏。窦凤琴,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生于梨园世家,1972年入宁县秦剧团,主攻正、小旦,曾连续三届蝉联庆阳地区表演一等奖,1985年以秦腔折子戏《斩秦英》获甘肃省首届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遂调入省秦剧团。其表演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眉目传情,神彩飞扬;其念唱音色纯正,吐字清晰,字正腔园,抑扬有致;其绝活“耍水袖”,伸、收、甩、转,深浅有度,恰到好处。《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都登载评论文章,称其为“秦腔名家”、“黄土沟窝里飞出的金凤凰”。1996年应文化部邀请,赴京演出《白花曲》、《斩秦英》、《卷席筒》、《打路》等剧目,为甘肃省夺得了第一个“梅花奖”,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省秦剧团副团长。
宁县戏剧演出辉煌,成果累累。1951年,陇东地区举办首届戏曲汇演,宁县人民剧团获集体一等奖。1956年,宁县中村乡五岁女孩张美玲赴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颁发金质钢笔奖品以资鼓励。1959年,宁县剧团在刘家峡水电工地慰问演出后,到兰州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演出,受到省上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甘肃日报》发表了题为“来自老区一枝鲜花”的报道文章。1960年,受西安文化部门邀请赴西安巡回演出,首场在西安易俗社剧场上演,观众评价极高。1976年,宁县剧团应邀天水演出现代剧《铁流战士》、《平原作战》等剧目80余场,场场暴满,以至剧院门口出现卖高价票的现象。1982年,太昌乡业余剧团组成皮影队,代表宁县参加全区皮影戏调演,荣获集体一等奖和演员二等奖三名。同年全省文化工作会在太昌举行,中央电视台为该团演出剧目《打銮架》录相。1985年,宁县剧团赴兰州在飞天剧场售票演出,甚为火爆。该剧院经理说:“接待县级剧团,我们是首次,没料到上座率却这么高”。建国后,宁县剧团参加省、地调演,共获奖8次,其中荣获团体一等奖4次,特别奖1次,二等奖三次,窦凤琴、邱永泉、贺桂芳三人获个人一等奖。
宁县的戏剧创作也非常繁荣。陕甘宁边区时被誉为“新秧歌运动旗帜”的刘志仁,是陇东地区“秧歌剧创作大王”,他先后创作秧歌剧50多种,演红了陕甘宁边区,由他创作的《荷花舞》,经全国著名民俗舞蹈家戴爱莲改编,在波兰世界青年联欢演出中获金奖。曹应辰,宁县中村人,是宁县秦腔剧目创作的开路人,曾受聘于西安易俗社为专业戏剧编剧,先后编写了《顶灯记》、《黄花冈拜扫》、《民义潮》等多出大型剧目,曾对当时的秦腔剧创作起导向作用。燕旺才,宁县早胜人,他创作的《老掌柜新传》,参加甘肃省优秀剧目调演,燕旺才获创作二等奖,宁县剧团获演出二等奖,受到李子奇、聂大江等省上领导同志的赞扬。还有刘忠等人,亦创作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剧目。
宁县具有陇东独家的戏剧作坊。1915年,太昌申明村杨士浩创办戏剧作坊,由他制作的头帽款式古朴地道,工艺精良,倍受梨园弟子青睐。现在,历经三代传人,生意仍火爆如初。清末宁县瓦斜乡原沟村就有杨氏皮影作坊,在陕甘宁周边远近闻名,建国后曾获全省皮影制作一等奖。现在,杨氏传人杨维勤对皮影制作工艺大胆革新,其作品精妙绝伦,在中国庆阳第一、二届香包节上获一等奖。
宁县戏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喜爱戏剧艺术,多数大人、小孩都能哼哼几句秦腔或眉户,特别是一些稍上年纪的人,高兴时唱,压抑时也唱,闲时唱,忙时亦唱,他们好象要把一切高兴和愉悦通过唱几句都表现出来,把一切烦恼和压抑通过喊几声都渲泄出去。多数人说起戏剧情节,头头是道。宁县人对戏剧具有相当高的鉴赏力,各地的剧团都有一个共同感觉——宁县戏难唱。宁县从事戏剧演职人员很多,古今有1500多人,西北各地都有宁县籍演职人员。宁县乡村的戏楼也很多,全县达80多个,难怪说宁县是陇东有名的“戏窝子”。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