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21026hbj000/20220830-00030 | 发布机构: | 庆阳市生态环境局宁县分局 |
生效日期: | 2022-08-30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规划信息 |
宁县“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加快经济建设,全面提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促进我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今后环境保护工作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 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工作任务基本完成。环境污染加剧的形势得到控制,老污染源得到及时治理,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关停取缔“十五小”、“新六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子午岭天然林保护得到加强,建成了国家级重点生态建设示范县,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环境法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建立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环境宣传教育逐步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广泛普及环境科技知识,提高了公众环境意识;环保投入逐年增加,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
(二)制约因素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县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区域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老污染源治理工作困难重重,目前仍有部分企业未能通过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大部分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工艺设备落后,个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规模屡禁不止。水污染问题相当突出,我县马莲河污染严重,水质仍处于劣Ⅴ类;县城环境基础设施落后,县城垃圾、污水几乎零处理,冬季煤烟污染问题突出。二是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水资源总量不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部分乡村人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环境问题突出,农村地膜、农药、化肥污染仍在发展。
综上所述,我县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有限,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污染源治理与环境保护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0年,环境污染现状有所减轻,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主要河流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县城和农村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管理体系。
2、主要计划指标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550吨,烟尘排放量控制在580吨,粉尘排放量控制在3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902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在86.7吨,石油类排放量控制在0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10吨,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2)县城环境保护指标
县城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城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分别达到国家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回用率达到10%,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7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70%。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建成生态示范乡镇4个,植树造林24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
(4)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农村秸秆焚烧率达到95%,综合利用率达到90%,每年建成沼气池1200个,农产品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
三、主要目标任务
(一)工业污染防治
1、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努力作到增产不增污。
2、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设备。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防止已关停和取缔的“十五小”、“新六小”企业死灰复燃,严防中东部地区落后生产装置和设备向我县转移。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采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4、抓好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
石油化工行业:以结构调整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强石油开发行业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加强地下水源保护。
建材行业:禁止新建、扩建立窑生产线,鼓励发展新型开发窑外分解大型水泥项目;大力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全县逐步淘汰粘土实心砖。
轻工行业:严格执行国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名录的规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新建、扩建(草浆)纸厂最低制浆规模3.4万吨,大力发展节能、低噪、无毒、无污染的环保型轻工产品。
(二)县城环境保护
以提高县城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中心,重点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确保城区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1、加强城市环境规划,完善城市功能。要加强城市道路、供水、供热、排污、绿化工程规划,完善城市功能。
2、治理城市水污染。加强县城供水和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3、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努力提高城市清洁能源的比重,大力推广使用型煤、石油天然气、电能、太阳能,大力发展联片集中供热,逐步淘汰小锅炉和茶炉,努力提高集中供热率。
4、治理县城垃圾污染。加强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建成县城垃圾处置工程。
5、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治理和监督管理,加强机动车辆噪声管理。
(三)农村环境保护
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开展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1、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超标污灌带来的化学污染和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2、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作。
3、开展秸秆焚烧,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汽化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提高秸秆利用率。
4、保护小城镇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2—5个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四)生态环境保护
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努力减少人为破坏,使全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大力加强水、土地、矿产、森林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监管制度。
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域功能区划,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和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在全县建立高效节水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示范工程。
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
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停止采伐天然林,延长一般用材林采伐时期,继续做好制止滥挖甘草等中药材的监督工作。
重视旅游业的环境保护,做好旅游景点水、大气、垃圾、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保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
四、重点项目和投资概算
“十一五”期间,全县重点项目总投资5678万元。其中: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4项,需资金985万元,资金来源于企业自筹;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项,需资金4281万元,资金主要来源是争取国补和自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1项,需资金60万元,资金重要来源是争取省、市投资;环保系统能力建设需资金352万元,资金来源是争取国家、省上投资和自筹。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环保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实现“十一五”提出的环保目标任务,必须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一)建立环保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能,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交流,积极参与重大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和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水平。
(二)坚持依法保护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执法水平。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执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
(三)努力增加环保投入。“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广泛吸收省内外、县内外资金投向环保项目。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强环保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积极申报一些重大环保工程项目,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
(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认真开展环境普法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环境观念和维权意识,继续抓好中小学校环境宣传教育和重大环保节日宣传。
(五)运用激励性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大新闻媒体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加强环境信访工作,维护公民环境权益。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动员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六)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加强环境执法装备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争取成立县环境监测站和早胜、和盛、湘乐、新宁等4个环境保护分局。
加强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县环保局信息网络中心,并与各县(区)、省市环保局网络互联,实现信息网络化。
word版本下载:宁县“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06—2010)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