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xzf-2020-05-25-00122 | 发布机构: | 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生效日期: | 2020-05-25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公示公告 |
《宁县志(1986—2015)》征订启事
《宁县志(1986—2015)》编写历经多年,数易其稿,于2020年6月由线装书局出版,公开发行。
宁县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先祖公刘在此建邑立国,教民稼穑,开创华夏农耕文明先河。春秋战国时期,义渠戎国在此建都,秦置北地郡。两汉以后,州、郡、府、县建置不断。宁州之名始于西魏废帝二年(553),中华民国二年(1913)改称宁县。辛亥革命爆发后,宁县有识之士在湘乐莲花池打响陇东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民国十六年(1927),王孝锡与任鼎昌等人在太昌建立甘肃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农村组织——邠宁支部,点燃陇东革命火种。民国十九年(1930),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到宁县一带创建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新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将陕甘、南梁和关中根据地连成一片。民国二十四年(1935)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陇东,红一师和红四师的一部分驻防宁县,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曾经在宁县活动。
宁县是庆阳市的南大门,居甘、陕、宁三省(区)之要冲,是三省(区)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窗口。县城南距咸阳国际机场170千米,北距庆阳机场60千米。西平铁路在长庆桥设站,具备客运、货运和煤炭转运功能。国道211线、甘肃省道202线和银百高速、银西高铁纵贯县境南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宁县是新兴的能源大县,煤炭储量1027亿吨,煤层气储量2150亿立方米,石油储量3亿吨,天然气储量4亿立方米。
本部志书断限为1986—2015年。这三十年,全县人口从1986年的42万增加到2015年的56万人,公路从18条412千米增加到413条2590.2千米,幼儿园从3所增加到264所,高考从1986年大、中专录取375人增长到2015年二本及以上进线1008人。全县经济社会变化更为显著,“十二五”末(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水平分别为63.48亿元和15774元,分别是“六五”末(1985年)的81.38倍和83.7倍。财政收入从1986年的415.5万元增加到2418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4元,是“六五”末的21.7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68元。全县城乡家庭户户通电通水,村村通水泥路,互联网络遍布全县。在此期间,国家免征农业税,为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多种升学资助政策落地生根。全县居民生活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开发县城马坪新区,扩展县城发展空间;长庆桥、和盛镇工业集中区相继建成,吸引一批企业入驻工业集中区;持续发展苹果、草畜、瓜菜、苗林、中草药等产业,推动1.57万户6.02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上述地方特点新编《宁县志》均做了详细记载。
新编《宁县志》为中编式结构,全志分一述、一记、一录和23篇专志,版面文字163万字,插图270幅、表127个,入志人物2800人。志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宁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经有关专家评审认为:宁县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编排合理,文字顺畅,是一部具有浓厚历史特点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地方史册,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可为科研部门提供可靠的科研资料,还可为投资者提供信息和选择投资环境,是一部认识、了解、开发宁县的“百科全书”。
《宁县志》为16开本硬面封装加彩照护封。内文为激光照排版,80克象牙黄素米环保纸印刷,装帧精美。每册定价185.00元,欢迎县内外各单位和社会有识之士订阅、收藏、研究。打款后烦请打印凭证,并签名和写清电话发给征订联系人。
征订联系人:左瑞英(138******0626)
贾文龙(152******9681)
征订账户: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征订账号:27283101040006359(中国农业银行宁县支行)
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5月25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